提到各国地标性建筑,我们会想到中国的鸟巢,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等。这些地标性建筑代表着不同民族文化,而背后则暗藏着世界建筑史。
克里斯汀·帕克斯曼的《写给孩子的建筑史》带领我们领略从古至今的世界历史与艺术之美。建筑的发展多样而变化,从远古的茅草小屋到几何形状的金字塔代表的建筑,从独具特色的小屋到巨大的教堂,从装饰性建筑到实用性建筑,甚至从混凝土建筑到植物大楼的创新。
远古时期的人类建筑非常简陋,茅草小屋和泥土小屋是他们的住所。公元7000年前,人们开始制作具有菱角的砖块,公元4000年左右,轮子的发明使得修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筑史正式开启。在古代文明时期,古埃及有了金字塔,古希腊出现了神庙,古罗马有了斗兽场,这些建筑各具特色,一些装饰展现了本国的文化特色,例如帕特农神庙的三角楣饰展现了雅典娜女神与其他众神在一起的场景。
公元330年左右,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出现,其中君士但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一例。它具有空旷的中殿、大量的柱子、巨大的穹顶、华丽的装饰和精美的雪花石膏窗户。
从中世纪开始,各国建筑师开始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建筑风格也开始多样,出现了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工业化、青年风格、新艺术、装饰艺术风格、包豪斯风格和粗野主义等形式。哥特式建筑注重装饰,例如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强调对称美,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维琴察城外的“圆厅别墅”庄园;巴洛克式建筑则以美丽、浮夸、花哨闻名,例如凡尔赛宫等。
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艺术审美的不同理解,许多建筑元素被运用到建筑中,例如门拱、走兽、雕饰、浮雕、镂空和动植物装饰等,这些小细节在手绘插图中随处可见。
不同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例如沙特尔大教堂的圣衣传说,莫卧儿皇帝为了心爱的妻子修建了大理石建筑泰姬陵,法国向美国赠送了自由女神像等。
近代和现代,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例如以鸟巢为代表的动态建筑、以伦敦市政厅为代表的流体建筑,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以新加坡热带环保大夏为代表的生态建筑。
跟随克里斯汀一起穿越历史、跨越地理,游览25座地标性建筑,领略它们悠久的人文精神,感受建筑之美,并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