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延续了《无可慰藉》的风格,混乱中寻找自我,迷雾般的回忆。我觉得是想要讲述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孤儿走出内心世界迷宫的故事。主角是作者一直以来擅长的不可靠叙述者,其实作者和每本书的主角一样,本身就是不可靠叙述者。如果纠结于细节的真实性,觉得作者胡编乱造,那小说就没法看了。小说就是虚构类书籍,不是纪实文学,也不是一本历史非虚构。
看石黑一雄的书是需要一些耐心的,尤其是《无可慰藉》和《我辈孤雏》。情节的推进仿佛是在大脑中探寻和摸索的过程,跳跃模糊且混乱。比起他的头三本书,这两本更像是他的写作实验,去摸索尝试一些东西,寻找一些新的形式。
看当代作家的书有一个优点,不需要所有人去猜测臆断作者的心绪,比如枣树到底指代了什么,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在各种可查询到的采访中往往清楚明了地表达了写作的想法和逻辑,为读者答疑解惑。以下内容摘抄自《石黑一雄访谈录》:
石黑一雄访谈录 8.3 [美]布莱恩·谢弗(Brian W. Shaffer)[美]辛西娅·黄(Cynthia F. Wang)编/2021/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类记忆的迷宫——我们调节和改变记忆的方式,用记忆去欺骗自我,救赎自我——成了石黑一雄游刃有余的领地。”一位杂志评论员这么评价。
“对于小说家来说,重要的是将想象中的世界真实地构建出来从而能够了解它。你要知道它的独特之处,知道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别于真实世界。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滑稽,置身其中的人们如何行事,这个世界的氛围如何。从一定程度上说,历史名城或者真实的地方有太多的信息会干扰你,这会妨碍你构建想象中的世界。”
“从根本上来说,我所使用的场景是为想象服务的。于我而言,就是找一个合适的地点。有了主题和故事情节后,我要把这些内容放在某个地方,这样才能精心筹划。我需要的地点可以让童年处于现代世界的喧嚣之中,处于国际问题不断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这些要素都具备,在哪都可以。”
“在我看来,一战后英国的侦探小说传统似乎有所变化,人们意识到邪恶和痛苦并不是真的那样运作。一代人经历了现代战争的创伤,意识到人生中的不幸不可能只是源自某个狡猾的恶人。总的来说,罪魁祸首是别的原因——混乱。”
“小说变得离奇怪诞。到最后,他想完成的任务毫无逻辑。他的内心有一块不愿意丢掉这样的想法。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有些东西永远都是支离破碎。没错,事情于他而言愈发蹊跷。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他的内心之旅。”
“普鲁斯特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从未看完他的整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我只看了第一卷。从它的开篇,前六十页,我学到了很多如何模仿人的大脑中记忆运转的内容。我是在第一、第二部小说的创作之余读到这本书的,它对我影响深远。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小说家,为了讲故事你无需每个场景都真实可信、构思精妙。事实上你可以模仿记忆在脑海中浮现的方式。你可以将某个场景的片段嵌入三十年后的场景之中。你不需要写整个情境。你可以先提到一些,之后再重新回到这些东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