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国绘画史这种漫长厚重的通史,很容易就一幅画论一幅画像说明书一样枯燥。或者陷入一幅幅具体作品里像板砖一样沉重。如何在浩如烟淼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讲述主线,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地提出自己的鲜明观点,最是考察一个学者的功力。
巫鸿老师这本217页的小册子以小博大的做到了!读完让人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直接对着最后侧页查漏补缺的下单作品集中其他书!
谈到中国绘画,真正开始着墨论述多始于顾恺之的卷轴画,再之前多泛泛的一笔带过。但巫鸿老师对远古至唐中国绘画的梳理,及其日后演变至文人画的过程,都给出了非常清晰透彻的分析。
巫鸿老师抓住“绘画平面”这个脉络,提领远古至汉的绘画艺术,这部分我此前单独分享过。
到了汉墓,巫鸿老师从马王堆棺椁漆画到柿园壁画之间过度的延续也非常精彩,而且精准点明汉画对楚画的继承。
当南北朝出现卷轴画之后,巫鸿老师大胆的拿顾恺之开刀,选《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进行了解读和比较,让大家感受那个时代绘画理念和技法的快速发展。由于早期卷轴画在战火纷飞的朝代更替中已荡然无存,巫鸿老师还比较和点评了《洛神赋图》的若干摹本。
再举两个小例子:
1. 高大树木把长条形画面分割的构图风格的南北变迁。
2. 贵族男子图式的综合比较。7世纪的《历代帝王图》和莫高窟220窟的帝王图式,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叶洛神赋图、崔芬墓的贵族男性图式,进而还可以追溯到6世纪初龙门石窟宾阳洞皇帝礼佛图,认为孝文帝汉化后的形象具有典型的南朝风格。
在中国绘画史就是文人卷轴画史的刻板印象下,巫鸿老师独辟蹊径的在岩壁、陶器、木板、布帛、墓室中极大拓宽了中国绘画史的边界,也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它的内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