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来,读到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原来我曾经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李一诺是一样的,尤其是不断自问的这个习惯。问到问题的根源,把潜意识里站不住脚但又影响巨大的东西给揪出来。我曾经还试图抛弃过这种思维方式,我以为不天天对自己发问,让大脑简单一点会让我自己过得更好。但事实证明其实并非如此,我过得更加混乱,对自己的生活的掌控力更弱了。还是不断发问式的思维习惯更适合我,一切困扰我的东西,我都可以问出来。越是痛苦,越要问,就像李一诺再书里说过的:疗愈伤痛唯一的方式就是感受它。
写到这里我有一惊的感觉,是因为我又觉察到我开始为别人写东西了,我总想到别人看到我写的内容会怎么想,这样我便无法对自己进行探索,开始被外在控制了,我需要赶紧回来。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还是在后半部分,甚至当时触动的竟有一点点想哭的感觉,可能和我这一段时间的内心迷失有关吧。当我尝试去接触外在,我发现我便对“自我的管理”开始松懈下来了。我会有那种短暂快乐之后的虚无感,这说明我已经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了,这是对我的一个考验。
我觉得这两年来我对自己的探索行为是正确的。我曾经想,当我开始与人接触之后我就要换一套思维方式,可现在感觉我对自我把控的那套思维方式会是我内心的安然的来源。真正的快乐还是在对自我的探索上,这是最为坚实的支柱,而不是纸醉金迷的麻痹。李一诺比我见过更多的人,去过更高的平台,她也如是说,我想这应该是一条我想要的路。
这本书里面充斥着李一诺所说的各种不敢。在我一开始看到的时候并没有很多的共鸣,我总是想克服恐惧这种情绪,并且最近感悟到一切都可以理解成是无意义的,所以不必为某一次失败感到害怕,任何结果都可能出现,却也不能代表什么,你无法控制,我不知道这些想法在以后是否也能站得住脚,是否会改变,毕竟李一诺是比我见过更多的人,她总是不敢,那就让我敬请期待以后的挑战。
现在我还是认为无实际的恐惧是非常不必要的,是情绪在作祟。朋友圈里的故事都不是骗人的,它们只是在一个100帧的电影片段里取了最美好的一帧给你看。但你我都知道,这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
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的某种不认可,你需要敢于不同,敢于不同是一切的前提。这个世界不是淘汰制的,而是成全制的。“五六个人原则”,不管你在什么环境——学校、职场、家庭,你周围的五六个人构成的微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宏观环境。观察你身边的五六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时间管理的底层其实是如何做选择。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面对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最好的时间。和过去的记忆分离是人生的最大挑战,我们往往活在记忆里,活在故事里,而不是活在当下的现实里。我们所有的不快都来自于外在的我和真我的脱节。
我们向内探索自己的根扎的越深,向外伸展的枝叶就越茂盛。因为我们越和世界的本意相连,就会有越多的精力、能量、灵感和创造力。就能由内到外生活,表里一致,达到自洽和丰盈。
我们往往用物理世界的定律去理解人生,但人生的很多真谛和物理世界是相反的。物理规律是给予越多,留下越少。而人生的规律是给予越多,收获越多。面对它,接纳它,处理它,放下它。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事情为我而发生,事情发生了,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