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冷门并且很小众的话题——鬼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这个节日有多个不同的叫法,在佛教传统中被称为“盂兰盆节”,在中国道教被称为“中元节”,而在民间把它简称为“鬼节”。
解读者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了这本书。第一,鬼节是如何诞生的。作者认为,鬼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首先,鬼节在佛教传统中被称为盂兰盆节,我曾经以为,盂兰是一种花卉,盂兰盆代表着栽种在花盆中的这个花卉,今天听完这本书才知道错的有多离谱。盂兰,是佛教梵语,倒悬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在地狱中倒悬受苦的亡魂,传说在七月十五这一天,阎罗王会打开地狱的大门,让在地狱中受苦的亡魂出来走走,于是人们要在这一天,供奉食物在僧众,让他们替自己的亡人消灾解难,脱离苦难。这是鬼节在佛教中的解释。再来看道教的称呼,中元节,道教有三元,这个三元又不同的解释,可以解释为天地人。也可以解释为上元掌管赐福、下元掌管除恶,而中元掌管赦罪和忏悔。作者在这里提到了中国本土的道教和佛教之间的互动。对于死后世界的解释,是宗教的核心权利。关于死后世界,谁相信了哪一个宗教的解释,谁就皈依了哪一个宗教。当佛教传播到中国本土的时候,道教的教士发现,佛教的死后世界好生动好复杂啊,居然有那么多的理论。而中国的道教和儒教,对于死后世界的解释是很少的,所谓的“未知生焉知死”。但是,道教发现,假如不占领对于“死后世界的解释”的学术阵地,自己的信众就都跑去信佛教去了。所以,道教也开始借鉴佛教关于死后世界的理论,也开始了弘扬与“地狱”相对应的“阴间”,也开始讲善恶有报。这也是道教开始宣扬中元节的原因。大家可以发现,鬼节无论是在佛教还是道教的背后渊源中,都有一个核心点是相同的——和逝去的先人的沟通,对逝去先人的尊重。
第二,目连救母的故事是如何称为鬼节的精神内核的。目连救母是一个佛教故事,传说目连是佛陀的弟子,他的母亲在世时经常杀生,而且贪图享乐,因此死后堕入饿鬼道,肚子有水缸那么大,每天饥肠辘辘,但是喉咙却只有芦苇杆那么细,因而无法进食,非常痛苦。目连不忍自己的母亲受苦,施展自己的法力,想尽各种办法,想要帮助母亲,但是都无法如愿,于是他想佛陀求救,佛陀让他在七月十五这天,向四方僧众施舍食物,积攒功德。目连照做之后,母亲果然得救。大家会发现,这个故事突出了中国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个“孝”字。这也是这个佛教故事能够在中国快速传播并且深入人心的原因,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作者还在这里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其实在佛教传说中,目连是佛陀所有弟子之中法力最强大的一个。佛教在中国民间最初的传播,其实并不是靠什么复杂的佛教理论,而是这些法力无边的佛教形象。
另外,目连出家的故事,很好的解决了一个问题。传统上认为,一个人出家,应该算是放弃家庭,不侍奉父母,并且抛弃妻子,这是一种很无情的行为。但是在佛教故事中,目连出家,是在自己的父母去世,并且自己守孝三年之后,所以目连的出家就没有上面的无情的问题,并且他救母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所以广为流传。这里还有一个细节,作者问道,这个故事为什么是目连救母,而不是救父呢作者认为,在中国中世纪,当时是父权社会,女性和僧人,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目连救母这个故事,是一个弱势群体之间互相帮助的故事,不会引起统治阶级的警惕,这再一次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成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