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究竟是否存在神?如果有神的话,他应该给予虔诚的信徒爱与光明。然而,这个世界似乎没有神存在。但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却仍然渴望神的存在。因此,他们自己成为了神,为自己降下天罚,为自己定了罪。
故事的核心在于陀氏根据罗佳的理论将故事中的人物分为平凡和不平凡两类。平凡的人只是在世界中苟活,歌颂和赞扬着神所保佑的未来,但最终似乎只是一种虚幻的幻象。而不平凡的人掌控着人生,甚至破坏了平凡人的生活。他们成为神,或者在成为神的道路上去赋予所谓的善与恶。
在故事中,有两个人似乎最接近那个分界点,他们站在那条分界线的边缘。一个试图跨越左侧,另一个妄想跨越右侧。主角罗佳是平凡群体中的不平凡人,自认为与众不同,傲慢自大,陷入了自负中。起初,他以自以为伟大的思想给自己那罪恶的行为辩护,将罪恶行为归于碾压微不足道的虫子。最终,他未能逃离平凡的圈子,遭到了罪罚。
另一个人是斯维德里盖洛夫,他是一个配角,却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人物。他是不平凡圈子中渴望平凡的自由人,他追求真实的自我,拒绝虚假。他看透了世间的真相,但最终逃避不了成为神的命运,为自己定罪。
平凡的人周围似乎充满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的愚昧,但唯独在平凡的世界中才能找到珍贵的爱。他们充满光明和热情,炽热到灼伤罪恶,但似乎又让罪恶归于我们所期望的地方。无法判断好坏,因为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的结局,而往往只有一个结果。我们的主角也因为这份炽热的爱选择回归平凡。
当然,在陀氏的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始终是救赎。这不仅是对书中角色的救赎,同时也代表着当时社会对于救赎的需求。黑暗的俄国让人们看不到希望,不要指望有什么天命之子来拯救这个悲惨的世界。因此,陀氏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心灵的拯救者,他们的身份往往令人嗤之以鼻,但在他的叙述下显得理所当然。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但在陀氏的描绘下却变得漫长而翻转。每一次的思绪和回忆似乎都让读者陷入人物的心境之中。文字的力量也在书中体现出无限的魔力。
现在给这本书一个主观的结论,没有给予5分评分并不是因为故事陈词滥调,因为不同人描述的过去使人们感受不同。相反,是这本书的译文让本来纠结的人物内心变得华而不实。我或许更喜欢源自本能的反馈,没有那么华丽的言辞,但却更真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