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困惑,禅师有智慧。”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倍感亲切。那个自卑、想要改变却无法行动、对于幸福和人生意义迷茫的青年不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吗?
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因果论”和“目的论”的转换。从因果论来看,一个人闭门不出是因为童年不幸,而从目的论来看,闭门不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童年不幸那么过去无法改变,现在也就自然束手无策。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还有课题分离的理念,自己只能做好自己的课题,而不去做别人的课题也不干涉别人的课题。第一步就要学会分清什么才是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也意味着不评价,不评价别人,也不在乎别人评价自己(也就是本书标题的“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的践行部分,其实是最知易行难的。“接纳自己”、“活在当下”,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能做到的寥寥无几。至于“信赖他人”、“在共同体中找寻归属感”,就更加理想化了。不得不说,拥有勇气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ps:附上一首突然想到的诗歌。
《生命》 索德格朗
我,自己的囚徒,这样说:
生命不是那穿戴轻柔的绿天鹅绒的春天
或一个人很少得到的爱抚
生命不是一种离去的决心
或支撑脊背的苍白的双臂
生命是俘虏我们的狭小的圆圈
这无形的圆圈我们从未跨越
生命是经过我们身边的幸福
是我们无力去迈的数千步
生命是蔑视自己
不动地躺在井底
知道上面阳光闪耀
金色的鸟飞过空中
光阴似箭
生命是挥手暂别,回家,睡觉……
生命对于自己是个外人
对于每个外人是一副新的面具
生命是一个人不在乎的幸福
推开那罕见的时刻
生命是相信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勇气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