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春秋战国,楚国是个特殊的存在。它地处蛮荒,却孕育了绚烂的文化。无论是楚辞老庄,还是精美华丽的青铜器物,都让后人叹服。千年来,楚国并非传统的中原大国,却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始终在争霸的前线。虽然楚国不敌强秦国而破败,但其子民却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彻底将这个强大又暴虐的敌国葬送。张宏杰老师以他的畅销书《楚国兴亡史》给我们揭示了楚国如何从筚路蓝缕走到称霸天下,却又复兴无望丧失于敌手的命运。
1、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野蛮生长
黄帝之后还是三苗之裔,这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大量的证据和发现表明楚与三苗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记载其为中原正统的文字也不少。然而,借由两头清晰、中间模糊的文字资料,我们可以推测楚国或许和秦国、鲜卑一样,血脉模糊,无法追溯。但可以肯定的是,楚国最初是个“蛮族”,不被中原部族所承认,甚至去朝见天子时都只能用茅草和桃木弓荆条箭引起众诸侯的嘲笑。然而,蛮荒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了楚国原始变强的力量:楚人尚武,国君身先士卒,甚至将不率军出征视作耻辱,还有弑君的传统。因此,楚国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但也充满活力,成为制度的创新者。这就是楚人的“野蛮生长”。
2、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文化融合
经过漫长的蛰伏和壮大,楚国也具备了进军中原的能力和野心。和后世其他外来文化冲击中华秩序的情况一样,此时的楚国已经高度中原化。它逐渐将野蛮从自身基因中剔除或者说掩盖,反而高举仁义大旗,讲究德行信义,维护秩序。正因如此,楚国也得到了各国的认可。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还没有完全发生。当时国家之间的战争还讲究师出有名,更像是一种贵族间的征伐,一种体育比赛。偷袭、欺诈和乘人之危这些基本的作战策略在当时都是被禁止的。楚国兴亡史表明,楚国因为挑战和破坏而兴盛,因为遵守和维护而称霸,但到最后,因为坚守和受限制,楚国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走向衰亡。
3、楚衰秦兴、贵族不再的文明思考
“大王,贵族精神不存在了!”这是当我读到楚国灭亡这一段时发出的感叹。改变秦国命运、奠定霸业基石的商鞅变法,事实上在楚国早已有过预演。名将吴起敏锐地意识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问题,于是着手进行改革,削弱贵族势力加强王权,同时奖励农耕和战争,增强国力。然而,这无疑触及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以失败告终。作者指出,商鞅变法可视为吴起变法的升级和扩大版。那么,为什么相似的秦国和楚国在这件事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关键在于两国蛮夷化的程度不同。正如格鲁塞所说:“这些中国化的蛮族们除了丧失了蛮族的坚韧性格和吸收了文明生活的享乐腐化外,一无所获。”
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楚国兴亡史》不仅是一本楚国史的写作,也是一次对文明关系的探索。通过国家兴亡作为明线,中原化程度作为暗线,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楚国以及更多中原文明之外的历史的新视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