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说:“一个天才的作者是读者看了他的书之后,还想看,还想看他其他的书,甚至全部看完,还会一看再看,甚至代代人都会看,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谁在书里都可以找到些什么,思悟些什么。” 抛开世俗的标签、专家的定义、学者的研究,单看《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让人读了还想再读、看了还想再看、品了还想再品的书。自它诞生、传世以来,有褒有贬,有各种续写、有各种猜测、有各种研究,甚至有的人活成了薛宝钗,有的人活成了林黛玉,有的人活成了综合体......
而撇开种种真假的考究、摘下种种名著的标签、卸下层层是非的论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书海,我找到了这套由中国台湾著名画家、诗人、作家蒋勋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数十次的阅读后,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的心血力作。他于《红楼梦》中开启一场关于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青春的彷徨...的文字之旅,于文字中咀嚼,于人物间品味,于世事里回味。
蒋勋先生说《红楼梦》:“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而我却觉《蒋勋说红楼梦》,处处“有暗香盈袖”,处处有妙不可言的回甘。
《红楼梦》是一本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的书,但是却少有人耐心品尝曹雪芹先生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或许是因为文言文的缘故,又或许是求快风气使然,这样的原著渐渐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覆上了尘埃。所幸有蒋勋先生撰写了这本书,以笔墨拭去尘埃,让《红楼梦》以更年轻的模样面市,给我们一个通往《红楼梦》的路径,去领略其中九曲回肠的百转千回、“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起承转合。
读此书,如立凭栏处,静看月光寒。我们在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忧愁,而“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少年不是不知愁滋味,是少年的愁都带着少年独有的青涩,是宝玉摔玉的任性、是黛玉还泪的执着、是少年人血气方刚的莽莽撞撞、是不经风霜却自以为是的肆无忌惮、是情愫暗生的懵懵懂懂、是骤变生乱的四顾茫然...这本书似乎以旁观者的视角在栏杆处,看一场名为《红楼梦》的戏剧,却让人不自觉地感知着如何兴衰变幻、缘何“落得个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读此书,如乘轻舟过,静听万物语。蒋勋先生说:“好的文学是真实的人生,不是一定有道理可讲”,“如果有所领悟,这个领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要打着滚走过来的”。可平凡如我们,无法身经百战地去遇见更好的自己,而这本书无疑是开拓眼界的上品。它对红楼中的建筑、进餐礼仪、中医学、文学技巧、人员管理、时间管理、礼仪与秩序等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解读。不仅如此,还将隐藏于原著文字背后的谜底一一揭示,使人观之慨叹古人造物的精巧之思,读来艳羡原著笔墨机关的细腻之趣。
读此书,如寻落叶去,静悟泥土醇。历史的更迭、王朝的交替、世家的谢幕、大族的衰落,如大江之水,东逝不归。原著中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蒋勋先生解读:“什么叫作真,什么叫作假,我们执迷不悟的常人大概就是要分真假,可是对于作者来说,经历了从繁华到幻灭,真跟假有那么大的差别吗我们常常把生命里面最假的当成真的,而把生命里最真的当成最假的。”直陈其见解,使人在看似玄妙虚空的命题中明白,真与假或许只是相对的概念,存与亡或许只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其苦心分辨,不如静心思悟,或许“一切东西都是在“有无”跟“真假”里转来转去”。
读此书,听他说:“事实上,当你一直在下判断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真正对人性的本质做深入的了解”; 读此书,听他说:“文学里面的人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绝对好和绝对坏都很难成为文学”; 读此书,听他说:“竹林七贤各自的性情、生命的情操都不太一样。可是他们彼此相知,都明白怎么去完成自己”。
......
读此书,看的是故事,亦是某一个未知的自己;看的是解读,亦是某一种思考的启示;不以好坏而定义这本书,但它却能告诉我们许多超越“好坏”之上的东西;不因推荐而推荐这本书,但它却能让每个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