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指纹都是特别的,每一个签名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独特性高于一切试图划分和界定艺术的努力。而艺术实际是不可言喻的。
——《艺术的乐趣》
谈及艺术,不少人都会摇头摆手说“我不懂我不懂”,这项体现人类审美品味的活动,或多或少有些主观意味在里头。非专业者会根据自己审美趣味看待一切艺术作品,然后给出自己的评价。但这些评价很多时候又跟专业的、系统的艺术知识有所出入。不管如何,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对其所定的标准基本是统一稳定的,允许偶尔的大胆突破,但最终都会回归到和谐的、能产生共鸣的美的身上。换言之,认识美并不是一件恐怖到让人望而却步的事,当然,如果有更方便的“捷径”去学习和欣赏美,对于大众或者想掌握艺术基础知识的人而言,仍是好的。
卡洛琳·施拉姆(Carolyn Schlam)所著的《艺术的乐趣:如何观看、欣赏、谈论艺术》(The Joy of Art: How to Look at, Appreciate and Talk about Art)是一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进入西方艺术世界的有趣读物。从何为艺术,如何表述艺术,艺术家创作时的想法以及他们如何解释自己的创作、如何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理解这个世界,到不同的艺术类别(题材)应用何种标准去理解与鉴赏,艺术应该朝向怎样的未来发展,等等,这本书都做了相应的讲解。此外,这本书还针对读者进行了一些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艺术认知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读者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解从古至今都被人们称赞不已且都十分向往的美的世界。
最近有小伙伴一直问我,懂艺术或者说对艺术有一定鉴别评判能力的人,是否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这是一个好问题。当艺术便会有分工的出现。随着人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越来越多与面也越来越广阔,如今艺术从业者可身兼多职,画家也可以在某个时刻成为某个展览的策展人,策展人也有能与专职艺术家水平媲美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虽然业界并不特别要求或强调策展人或艺术批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技能,但如果拥有这样的技能是再好不过的。
卡洛琳也是一位美国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必然是具备的,所以这本书也是她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去认识艺术,寻找存在艺术中的乐趣。例如她会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每件艺术作品其实都不是艺术家随意而为,它们都展现着作者的意图,而至于是什么,则需要我们仔细去解读。又例如,原来透过作品,我们能看到艺术家的MBTI,有些作品是外向的而有些则是内向的。在这本书中,卡洛琳也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他们所对应的MBTI类型——康定斯基是INTP,德加是ISFP,高更是INFJ,等等,透过艺术家对应的人格类型,再去看他们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专业的人,不管是艺术史家、批评家还是策展人,都有义务为艺术订立一个系统和标准,作为人们建立审美趣味的重要参考。但他们梳理的艺术脉络与提供的审美标准都是理性的,而他们所引导的艺术思维不过只是一方之言,不是必须唯其独尊。比起评论家或策展人,或许艺术家本身更懂艺术家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