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试图超越,只是固守内在,一生重复旧有的事物,把枷锁当作准则。她是他者,是附属于旧社会男性的配角,是父权制度下被压迫和受害的对象,是人类的第二性──女性。
对于“女性”这个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拥有迷人曲线和各种温柔品质的形象,但我认为这不正确。去百度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的解释都非常科学和严谨,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强调了两性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无意中看到的一篇关于“高价值人”推文却表明,对女性的要求是颜值高、身材好、妩媚、性感以及内涵与知识,而对男性的要求却是责任心、上进心和孝顺。这种巨大的差异,让我感到很不舒服,似乎有问题。
波伏娃认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意味着人们对女性的看法和了解并不是基于天生的特征,而是社会文化对女性各种标准以及人们日复一日的灌输。如果一个女性与她所在的女性群体的整体画像不符,那么她就被视为异类,是有问题的女性。对女性的标准和性别角色固化从女性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不断灌输给女性,让她们将其内化并把其视为准则。虽然现在很多人呼吁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但事实却仍然存在。推文中关于高质量女性的定位,周围人关于女性特点的讲述,甚至是我自己对“女性形象”的固定印象,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固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因此,天生的女性也许早已不存在了。
但正如波伏娃在书中描写的那样,女性和男性肌肉构造、荷尔蒙和激素的存在等在生理上有所不同,这些生理差异使女性天生要承受月经和分娩等生理痛苦,同时也赋予了女性与男性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女性因此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和情感表达能力。因此,应该说“女人天生的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然而,波伏娃对待女性生理缺陷的态度却是消极的,她认为与男性对比,女性生理上的缺陷让女性受限制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女性的人生被限制在生育方面,她的个体生命并没有男性那样丰富多彩。但我认为这种消极的态度是社会赋予女性身体的结果,就像社会让男性成为自信的典型一样。由男性主宰的父权制社会害怕女性的觉醒,害怕女性侵占原本属于他们的利益,因此批评和贬低女性。如果经期和分娩是男人的话,月经羞耻感就不存在了,反而会引起男性的自豪感。
我感到,除了来自男本位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天性的压制外,还有对女性的欺骗。有人说“好男不如嫁个好老公”、“女孩子读书没必要,找个有钱的老公早早安定下来”、“总之你也要结婚的”,这种言辞不仅压迫和羞辱女性,而且加剧了男性的负担和压力。缺乏正确引导的男人会认为女人天生就轻松自在,女人则在极力反驳这种言辞,使男女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性别对立更加严重。
因此,独立是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不管个人的不同观点如何,真正实现女性解放必须通过经济上的超越,来实现女性自身的超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带来精神、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有了根本的意识改变,女性的真正解放才有可能实现。女性解放之路漫漫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