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少女维多利亚在高中生涯最后一学期的第一天,早早地离开了家门,从公寓的高层义无反顾的一跃而下。她的离去让一个圆满的家庭破碎,也让一名母亲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
《永远的女儿》是新西兰作家琳达·科林斯的作品,她以失去女儿的母亲角度,深刻而又详尽的讲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借此表达出对社会中存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琳达的女儿维多利亚的不幸遭遇,改变了她们的生活轨迹。远离家乡在新加坡工作的琳达,在女儿坠楼后便陷入了迷茫之中。她们原本打算在新加坡完成学业后便回到新西兰的老家,然而这一切再也无法实现了。她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未来。
一场中式的葬礼在善良的华人同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然而琳达对这一切并没有什么感觉。逝者已去,活着的人却在思考,究竟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为何最爱之人已经不在。然而琳达没有想到的是,更加痛苦的打击正在到来。琳达从维多利亚生前好友玛丽的口中得知,女儿在前一天便计划离开这个世界,而身为孩子的母亲,琳达痛恨自己竟然对此毫不知情。
于是,琳达从信仰的角度找寻宿命的无常。她回顾了生命中的过往,对迷信的传说尤为印象深刻。三年前菲佣梅的离开、新西兰的房子毁于地震、几个月前楼上租客的意外死亡,似乎都是不详的征兆。然而琳达清楚的明白,这一切只不过是寻求一种心里安慰,找到从宿命诅咒中走出的方法。
在维多利亚的日记里,可以看出她遭遇的痛苦。从最初单纯的思考转变为对死亡的渴望,她渴望着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维多利亚的痛苦来自于自身的注意力缺陷障碍和性取向问题。前者让她在学校生活中备受煎熬,后者则让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最终,在强大的恐惧和痛苦中,维多利亚选择了一个不幸的结局。
然而,琳达却发现这一切的背后有着学校的严重失职。他们发现了维多利亚的问题,却并没有加以重视,并且在悲剧发生后搪塞推脱。私立学校中充满了不正当的竞争,维多利亚的悲剧不仅来自于自身,更是学校放任自由的结果。琳达试图通过女儿的遭遇,推动学校对孩子们心理干涉和建议的义务。
通过女儿的日记,琳达走进了自己从未了解过的女儿的内心世界。也在了解女儿的过程中,清楚的意识到了社会和家人们对青少年心里建设的忽视。“一直以来,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青少年面对的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的多。琳达以其感人至深的语言,真挚的表达了对女儿的爱意和忏悔。也在以自己的经历告诫世人,把握住每个保护家人的机会,不再让悲剧发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