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新西兰网友无意中发现自己的领导父母双亡,父亲姓顾,是一个诗人。然而,由于他不懂中文,他并不知道他的父亲是顾城,而他就是顾城的儿子小木耳。
激流岛的悲剧没有延续,这是让人欣慰的。作家徐晓曾说,诗人的流亡是一种自我流放,更多地是因为对这个社会的不适应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诗人西川认为自己曾长时间不喜欢顾城,认为他早期的诗歌太过甜腻、太过矫情。但在了解了顾城后期的作品后,他认为顾城的诗歌非常独特,具有一种鬼气,感觉就像是写给同行的,因此深为喜爱。
顾城并不完美,他的诗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中国的现代诗歌无法离开顾城。
顾城的诗选《是树木游泳的力量》是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部力作。这本书按照诗人的创作时间线节选了280多首代表作,其中涵盖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诗人顾城的创作历程和纯净梦幻的风格。
首先我们来看他早期的创作。17岁开始创作诗歌的顾城,出生在一个诗人家庭,从小就不喜欢热闹,但喜欢讲故事。因此,诗歌对他而言变得更容易表达内心情感。从1962年在《写在明信片上》表达对父亲思念到1968年,我们可以看到他早期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太阳、星星、儿童等元素。他用独特的比喻充满梦幻的想象,让诗歌中的真和美都得以展现。
1969年,顾城跟随父亲到农场下放。这段时期的创作可以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概括:“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这是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痛苦,尽管诗中一直有着春天的辽阔,但花朵却没有生命。
顾城被誉为天才诗人,他对世界的感受能力很强。无论是天空中的一朵白云,还是田野上的一朵小花,亦或是世间一切,都可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对象。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所写的诗歌很少涉及社会历史和大层面的思考,而更多地是围绕个人经历的展开。因此,顾城的诗歌中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充满哲学思辨,但却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感。
从一开始灵感迸发到后来创作走向洛尔迦,顾城的诗成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在春天到来时,人们会想起他的《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门前》和《小巷》。这个任性的孩子在大地上画满了窗子,画满了所有世间美好的童话,却在其中孤独不已。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西川口中的“鬼气”。诗人西川认为顾城是一个艺术家,他晚期的诗里面充满了鬼魂的元素。在90年代,顾城隐居岛屿,与早期诗歌中明亮、有希望和怀疑的主题不同。这段时间,他的创作更多地与死亡有关。比如,1992年创作的《醒》中写到:
这是墓地的灯火 当你睡去 它就醒来 照亮悲哀
他的作品中包括墓地、墓碑和沼泽等符号,仿佛《睡眠是条大河》是一封遗书。也许此时他的精神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了,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从他的诗中继续表达童话故事。他想在现实中寻找童话世界,但是由于与现实无法和解,他只能选择逃避,更加自闭,甚至走向极端。
他活在自己的阴影之中,诗歌成为了他寻找出路的手段。他渴望纯洁的灰烬,然而已经无法看到晨间的星光和露珠。
学者梁鸿说:“我们必须面对顾城的不完美。他是80年代的历史人物,读着顾城的诗歌,回到8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看那个始终没有长大的悲哀的孩子,如何我手写我心,如顾城,如海子,他们的死亡并没有带走他们的诗句,他们的生命体验都在里面,这是树木游泳的力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