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权发言关于性别话题的书,这本书值得一读。它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很多人可能会有相似的感受,但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系统地表达出来。有些人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者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社会规则而不认为有什么问题。然而,当我们跳出这些规则来审视社会时,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并非本该如此。 “厌女症”是一个新词汇,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我们熟知的另外一个表达是“父权社会”。尽管看起来两者之间没有太多关联,但是我认为厌女症是父权社会的外在表现。在这种社会中,父系男性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家庭的主心骨,享有许多特权。而女性很难独立存在,需要和男性依存生活。在这种体制下,厌女症就成为了必然。男性通过贬低女性来加强自己的地位,而被PUA(Pick Up Artist)惯坏的女性则成了男性的帮凶。这种现象就好比许多地方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有时候甚至母亲比父亲更加重男轻女,因为她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相夫教子”,必须为男方家庭传宗接代。这种PUA现象会代代相传,所以厌女症并不是男性专属,女性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比男性更严重。这是“父权社会”的必然,男性和女性都无法幸免。
作者的分析框架有几个层次:男性同性社交性认同、厌女症、同性恋排斥等。这三个现象是统一的,并且也是相互依存的。男性同性社交性认同表明男性需要其他男性的认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性,这体现了父权社会的一面。因为女性的地位较低,只有男性拥有决定力和表达权。对于男性而言,只有获得其他男性的认可才能被认定为真正的“男人”。而厌女症则是男性贬低女性的一种方式,这导致了厌女症普遍存在。男性想要获得认可必须加强这种观念,才能加入“男人”的行列。同性恋排斥也具有类似的意义,男性需要驱逐异类,排斥不同类的人进入他们的圈子。对于男性而言,同性恋就是这样的存在,男性必须排斥同性恋才能维持自己的“男性特征”和地位。
这本书探讨的是日本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其中有些可能是日本独有的,比如“东电女职员案件”,但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厌女症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当地的文化习惯有关。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观察自己所处的社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尽管这本书不会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但作者勇于面对现实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引起一些思考,或许能缓解日益紧张的性别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