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费了20多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葛亮的新作《燕食记》。前半部分包含了太多线索、人物、地名和粤语表达,如果要快速阅读,会感到有些费劲(说实话,前几部作品我就没读完,直接弃读)。下半部分线索就相对简单,甚至跟香港古惑仔的电影场景相似,阅读起来就更加爽快了。读完全书后,我意识到前面的铺垫都是为拉开故事主题的,而前后呼应。这就像做一顿火烧肉,文火慢慢烹饪,直到最后汁水浓缩于肉体,以便让所有的味道深入肉中,消弭红烧肉的油腻。即使前面的准备步骤再耗时,我现在也可以理解。
《燕食记》是通过作者对百年老店的采访得出的,该店现已关门。这本书跳跃到两位粤菜大师的视角,并复原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上半部分讲述了粤菜大师荣贻生的传奇人生,从人生旅程到流离失所再到香港,他最终成为了同钦楼掌勺70年的大厨。这里面的人物给人一种草莽英雄的感觉。下半部分则谈到了荣贻生徒弟陈五举的师承,他无视师傅的意见,坚定地追随自己的承诺,在发扬本帮菜(上海菜)方面取得了成就,创造了自己的天地。这里面的人物则带着江湖儿女的味道。
两位大师从身世、性格到手艺,都有相似之处。考虑到时代背景,整个场景有点像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无论时代如何冲击,有才华的手艺人都绝不会丢掉掌握技能的底线。和大小人物的命运不可避免地深深联结在一起,这使我想到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大概就是葛亮有关饮食文化传承的野心,他想用这种方法来切入时代主题,表达更多丰富元素。相反,如果没有故事背景,或许就成了一个类似于非遗文化主题宣传片,即使加些武力冲突也不会产生影响。类似于电影《老腔》(上映于2016年,高峰导演),导演试图展现传承,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够深刻,故事失去了张力,传承沦为家庭琐事,这削弱了故事本身的表达。
食物背后是人物的记忆和割舍不掉的乡愁,是割断不了的文化基因。中餐厅异军突起,广东菜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中餐菜肴之一,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广东及香港等沿海城市最早承受文化、经济冲击,成为了大事件发生的前沿地。广东不仅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外来、其他的烹饪精华。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厨们不断吸取食客口味、嗜好和习惯,不断积累、改善和创新,形成了菜肴繁多、烹调精致、味道优美的饮食特色。民以食为天,人物的制作和食物传承紧密相连,两者之间就产生了无数互相交织的故事,历史事件、文化和其他多元素在一切时刻交融,从而产生了共鸣。
中国的饮食文化含义广泛,传统文化的审美、哲学、中医营养、文化艺术成就等等都包含在内。吃饭,也成为了家庭情谊当中最重要的一环,上桌尊卑有序,也展示了家庭伦理和儒家道德准则。比如,李安执导的电影《饮食男女》和《喜宴》等作品,就通过人们的饭桌来解决了家庭冲突。吃饭涉及做菜和品尝,因为在做菜方面有规矩,在品尝方面则需要经验。金圣叹在临刑之前留下遗言,提到“花生米和豆干一起能吃出火腿的味道”,这把吃饭提升到无法言说的高度。两位大师的人生选择共同体现了“熬”这个词。熬可以控制火候,进而提取鲜味,同样可以让有准备的人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忍耐。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忍耐。荣贻生在面对他的身世时选择闭口不言。陈五举成为儿媳之后,在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上选择隐忍不发。人类基因里就植入了“忍”的观念。与之相反,突破这一界限的正是新生代的青年人,他们不受传统的限制,寻求更宽阔的发展道路,这也暗示着各大菜系和一些文化传承在固步自封中失去了出路。
宋代刘敞在《和永叔鸣鸠诗》中指出:“食不过数粒,寝不过一枝”。吃饭是最简单的事情,是每个普通人都会干的事情。由于讲究排场,吃饭就像穿衣一样,让一件纯粹的事情变得繁琐,进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