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了决心,要走向职业作家的道路。读这本书,仿佛旷野上独自举灯夜行的旅人,在前进的路上偶遇了同伴。有些迷茫是相似的,感悟也是相通的。阅读本书,我会有种被理解的幻觉。
文字是作者灵魂的一个折面,访谈录则展现出另一个折面。
截止到目前,最喜欢作者于是的访谈,摘录如下:
于是像珍惜稀缺品一样珍惜语言,她认为语言要用在刀刃——思想和感受上,而废话是浪费生命的。但她同时也明白矛盾所在,那就是大部分普通人沟通的基础就是废话。
「世界不是以我的小世界为原则运转的,在这件事之前,我可以在小世界里非常自如,出去就只能忍了;忍了,才能明白,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进入这个更大的世界,让她有种感觉:「以前那些理想自由,都是空穴来风。」
三十岁以前,于是在炫耀自由,三十岁以后,她发现,自由没什么好炫耀的,因为她发现上班打卡的人有他们的自由,而他们也看到了她的不自由,虽然她不用上班,不用早起刷卡、挤地铁或者跟老板吵架,而到了一定阶段,很多人生经验都是相通的,她的同学们二十四五岁时生孩子,他们的话题她插不上,而当彼此岁数渐长,在一个新的平衡点,他们又可以交流了,因为大家都要面对相同的生老病死:「大房子,小房子,装饰起来喜欢的心是一样的。生孩子,不生孩子,都会有快乐和不快乐。」
于是:不会,没什么习惯,唯一的习惯就是,正儿八经写作时,我要把指甲剪掉,当你看到我留了三公分的指甲,就说明我没有在工作。我要在干净、舒服的状态才能写。
我想影视和文学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好的文学大部分都不能改成好的电影作品,但是好的电影应该能催生好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倒过来催生的关系——当年多少文艺青年看了《猜火车》之后才写出前卫小说相对文学改编影视,后面一种催生关系特别容易被人忽略。
界面文化:我们谈论一部小说,会说到语言、结构、节奏、故事等等,对你来说,你最在意小说的哪个环节或部分
于是:语言和节奏。我觉得文学跟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性,所以看重语言。一个作家语言好不好,是区别一个小说家还是哲学家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语言本身缺乏打动力,那么这个人是缺少文学天赋的。而阅读的节奏直接能影响读者的快感,从行文的节奏能够看得出来写作时作者的思维是否顺畅;过快、过猛,都会不舒服,这也能体现作者写作中的缺点,一个作者过于自私,就会太依着作者自己的心情来写。
界面文化:作家是否要关注政治和公共性话题并且有义务将这种关注反映到作品里
于是:日常的政治性不是大的政治议题,而是大的政治从上到下渗透到生活的部分。我很喜欢《使馆楼》,里面有一个偷拿主人的卡去游泳的女佣,她还会坐在使馆楼前看别人打羽毛球。她看不到谁在打,只能看见那个球飞来飞去,这都没有明写,但是却非常棒,作者没有义务去表现,但是需要表现,而且要找到一个适合的表现方式。任何一个完整的作品一定要经历当场和事后两个阶段,当场的反应是无可替代的,但是事后要经历改写、修订和润饰。当下的感受力是天赋,作品考验的是后面那段。
戏剧性不应该体现在时代波澜上,而应体现在内心情感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