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黑塞了,几年前一股脑的把《悉达多》、《德米安》和《玻璃球游戏》一起看完。所以现在再看,竟有些不适应黑塞的文风。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同性、宗教、疗救、欲望、恋母和朝圣。
这本书更多翻译为《纳尔齐斯与哥尔蒙德》,小说情节简单,侧重于后者的个人成长史。前者则是后者前期的精神导师,始终在精神上陪伴他的人。
起初,哥尔蒙德恪守修道院的规则,在同门和女性嬉笑打闹时,对他们的行径十分鄙视。后来,他在一个棕色皮肤的女子的召唤下,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欲望,离开修道院,踏上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
吉普赛人在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太常见了,尤其是女性。她们有时是灾难,引发全书悲剧;有时又是幸福的象征,是全书的中心点。不过无论哪种,吉普赛女郎都是美丽的化身。异域和神秘是她们风情的来源。
在《纳尔齐斯与哥尔蒙德》中,存在着一种朦胧的、没有道破、止于心灵层次的同性之爱。柏拉图的理论描绘了一种精神上的恋爱,指的是男性之间的爱慕,所以只存在于精神上。在古希腊人眼里,男童是美的代言人。同性之爱是哥尔蒙德情感的一部分。
此外,哥尔蒙德对女性的迷恋似乎源于童年的创伤,即母亲形象的缺失。使他不停地沉迷于不同女性的肉体关系中,用以疗救他缺失的母爱。小说中的描写印证了这一点。恋母情结是哥尔蒙德情感的另一部分。
后来,哥尔蒙德遇到了一位雕刻家,在那里学习艺术。雕刻在古希腊时期具有很高的地位。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从精神上充实了这个沉迷于肉体关系中的少年,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最后,哥尔蒙德返回修道院,再次与纳尔齐斯相见。但二者的地位稍有变化。纳尔齐斯从精神导师的职位上走下,二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多年未见的他们并不像常人那样寒暄,而是继续讨论着形而上的话题,探讨人生的终极目的。哥尔蒙德在纳尔齐斯的注视下,燃尽生命。我理解为在他之前的探索的路上,过早的消耗了他的生命,留下了最后一点灯油,为了与另一个自己进行最后的交流。
纳尔齐斯和哥尔蒙德像硬币的正反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却背道而驰。一方是精神和理性,一方是肉欲和感性。我倾向于认为二人是同一个人,二者所代表的不同精神是人生不同路径的体现。作品中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充满了赞美和褒奖。
黑塞的小说语言常像圣水般透彻,介于哲学语言、小说语言和诗歌语言之间,用于浇灌读者的心灵土壤。此外,他的作品宗教色彩都比较浓厚。我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名字是否有与《圣经》的联系。
总之,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精神和爱欲的平衡点,与自己融为一体。我不赞同用“自我不完整”之类词语来解释人的处境。相反,我认为人本就是完整的,只是因为现实的压抑和缺少契机,另一半被掩埋在人内心的深处。试想,你是否曾和自己对话,是否会对同一事情在脑海中浮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相融,与自己对话,解放自己的第二自我,那才是属于你的另一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