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清醒地活》这本书,我对自己的本我有了全新的理解。我的本我不是那个会感知情绪、会波动的"我",而是超然于这个"我"之上的一个角色,类似于"上帝之眼"。刚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时,我会觉得这有点像人格分裂,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它打破了常规、思维模式的限制。如果我们一直在自己所构建的牢笼中,那么我们怎么可能跳出来呢?
我自己有很多情绪的触发点,每个触发点背后都有各种或深或浅的心理机制,特别是那些"久治不愈"的"内心梦魇",可以有一层又一层的心理机制。如果我们还在其中,基本上是不可能有所了断的。就像在《盗梦空间》中,你只能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又或者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出自己是如何逃避、掩盖和扭曲起内心梦魇的成因。可能你会想:为什么不能像亚历山大一样,面对无法解开的绳结,一剑斩断它呢?以前我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现在看来,这也许并不是不可能,但需要一个前提:你必须直接超然于你的各层之上,没有什么可以再像过去那样点燃你,甚至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影响到那个超然的你。
"痛苦是自由的代价",要拔除内心的荆棘,要破除内心的藩篱,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引起痛苦的能量自由通过、不停留也不扎营"。只有放手,无条件地、彻底地、忍痛地、放下习惯性的自我保护,才有可能获得与过去不同的全新体验和机会。
虽然我已经理解了这个原理,但是与以前相比,我真正理解和受到了深刻的触动。然而,养成"觉察"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练习。觉察不是摆放在手机桌面上的口号,而应该成为生活根深蒂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日常习惯。我不是那个能够感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我,而是看到能够感知六尘的"我"。世界是客观的,我们只是沧海一粟;精神是主观的,我们可以是自己的上帝,但却往往把上帝活成了一个沧海一粟的普通人。对于灵性本身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因为那个"你"活得太小了。
阅读完这本书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在这个小小的精神花园里,我已经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期待最终收获一个觉察、自由、超越、快乐的心。不要害怕,宇宙很宽广,随喜随缘,生命终将回归寂灭,多一点也不多、少一点也不少,"活"在当下就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