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有“新浪潮五虎将”(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埃里克·侯麦、雅克·里维特、克劳德·夏布洛尔),德国则有“新德国电影四杰”,它们分别为沃纳·赫尔佐格、沃尔克·施隆多夫、赖纳·瓦尔特·法斯宾德、维姆·文德斯。
新德国电影运动也叫青年德国电影运动,始于1962年春的奥伯豪森电影节。当时20多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签订了《奥伯豪森宣言》,声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半个多世纪后再回头看,新德国电影运动很快成为一股蔚为大观的电影盛象,改变了德国电影的发展轨道,也深刻形塑了世界电影的样貌,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电影工作者。
沃纳·赫尔佐格凭借《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沙漠女王》《盐与火》《五种死亡的声音》等一部部经典的电影作品,让世界各地赫尔佐格谈电影》是关于赫尔佐格电影的对谈录,以编年史的顺序讲述了他的一部部电影。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拉片式的讲解,并深度挖掘出了影片背后所隐藏的诸多细节与表达。除了对谈之外,本书还附录了赫尔佐格的10首诗歌和几篇文章,丰富了这位导演的形象和我们对他的认知。
就像作者之一保罗·克罗宁所说,这本书中有清晰的思路,有了不起的倔强和钢铁般的意志,有信念、冲动以及某种顽固,有对轻重缓急的清楚理解,或许还有些夸张。一言以蔽之,赫尔佐格充分运动了自己讲故事的惊人本领,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他的电影作品。
阅读这些赫尔佐格的访谈,就像聆听一位电影大师的授课。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有解剖麻雀的细节剖析。我十分喜欢这样的对谈,在海阔天空、包罗万象的谈话中,赫尔佐格的艺术生涯、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如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赫尔佐格。毕竟访谈录的真实性甚至要高于他人书写的自传。
雷蒙·阿隆说对话的社会是人类的关键所在,个中缘由,或许在于对话能够在临场状态下展现出不经修饰的真实内心。因为在即时的、流动的语言互动中,想法还来不及被再三的思虑所扭曲。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关于赫尔佐格拍电影时在想什么,他的作品又在表达什么。再多的评论文章,终究只是一种旁观和揣测。充满着主观判断和私人表达。他本人才是最有发言权的评论者。也是他的作品最适格的解读人。
就个人的阅读偏好而言,我对这类电影对谈录一直情有独钟。这种偏小众的类型书不仅呈现了电影导演或平凡或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备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他们的访谈,我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作品,还可以收获充沛的思想资源,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进而观照外部,审视自我,挺进广阔的世界,打开全新的视野。杨德昌借由《一一》表达了对电影的赤诚之情——“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而阅读这样的对谈录,也是一种延长生命的过程。
就像这本书,我们可以用数天的时间,领略到赫尔佐格宽阔而又漫长的电影风景。并从这些变幻的风景中收获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识。我们在阅读其作品的基础上再观看他的电影。两者还会形成嵌套式的互文。大有比物连类之妙。交相辉映之趣。
如果你喜欢电影,那么不可错过这类书籍;如果你喜欢德国电影,尤其是喜欢赫尔佐格,那么绝不可错过这本书。正如导演自己的评价,“针对我作品的评论,称得上合格的书籍,真要有的话,也就是这一本了。”
最后,出生于1942年的赫尔佐格已经81岁高龄了,他最近的作品是《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有时候会想,像赫尔佐格、伍迪·艾伦、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雷德利·斯科特、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导演,在七八十岁的高龄仍在拍摄电影,真是对电影有赤诚的热爱呀。而作为影迷的我们,真的是且看且珍惜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