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介绍现代文学的杂志合订本,而不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史”。虽然说这本书没有完全没有价值,但是其优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1. 本书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翻译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语文学、类型文学、亚文化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与文学的互见都有相当篇幅的介绍,十分恰如其分。 2. 这本书兼容并蓄,收录了海外华语文学研究者和大陆研究者的文章,甚至还有官方背景的研究者的解读,同时还收纳了一些文学作品创作者和文学事件亲历者的一手材料。 3. 这本书在文学史的书写形式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使得文学史本身带有了一定的文学意味。
然而,我认为这本书更像是类似《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的合订本,很难撑起作者在序言里的文学野望,例如ArchitectonicsofTemporalities;DynamicsofTravelandTransculturation;ContestationofWenandMediality;RemappingoftheLiteraryCartographyofModernChina。
此外,这本书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很多文章的作者虽然是该领域的研究专家,但由于篇幅限制,只能进行浮光掠影地论述。相比通俗杂志,这种程度的表达并未超出大众的认知程度。有些作者的学术水平也存在疑问,对基本事实的描述存在瑕疵。 2. 无法确定王德威教授约稿或者选稿的标准,有些作者并没有写作“文学史”的意图,文章的落笔重点在作家轶闻、历史故事、个人想象和情感抒发,而非文学本身。 3. 整本书的汇编显得缺乏匠心,难以看出体裁和主题的统一。除了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之外,很难找到本书的编纂逻辑和结构。读者可能会感到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
总之,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很高,“专上程度大众”才能看懂。作者期待读者持续填充现实,更新观念,证明感知开放的状态。然而,对于精挑细选过的读者,她们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