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卡托如是说》这本收录了五个短篇的作品中,我最早动笔的作品是《没有答案的绘本》。这部短篇属于梅菲斯特学园系列,我是按照独立短篇作品的标准来写的。然而,写完之后我心中有一股强烈的不安:“这种结局果然不会被读者所接受吧……”
这是一部whodunit、重视逻辑的推理小说,但走进了死胡同。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在重要节点设置关键旗帜,也就是说集中登场的几个短篇都得是同类,并增加它们的毒性,让读者产生免疫力。因此,从“唤醒死者”到“收束”这三个短篇,都起到了过渡作用。
当然,在写作时我并不带着过渡的感觉,我主要思考的是如何构筑结局的差异化。如果发展都一样,读者也会感到无聊。最终,我认为它们发散得很顺利。
由于这些短篇起“过渡”作用,它们也多少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以“唤醒死者”为例,如果在推理的前半段结束,可能不错,但我最后还是把它放在了后半段,让推理更加平稳。这种角色正是这个短篇扮演的。但如果拿独立单篇的标准来看,我也不知道是加入还是不加入为好。
与上一篇不同,写作“收束”时我意识到了束缚,所以又加了一个独特的想法。我认为,成品比最初的构想更有趣。如果在完全没有束缚的状态下写作,那本篇作品可能也不会诞生。
“九州旅行”那开玩笑般的中场剧情也是我写完结局后才写的。这些短篇都非常另类。随便哪一篇,放在正统短篇集中都会格格不入。看到这些另类短篇在这本《麦卡托如是说》中舒服地安置下来,我感到安心,这个企划很成功。
(以上内容摘自《梅菲斯特》2011Vol.2《后记的后记》)
注1:原文为手前味噌,日文成语,意思是人吃自家制作的味增时,总能品尝出独特的味道。类似王婆卖瓜,有自恋,自吹自擂的意思。
注2:原文是魔鬼的孩子们……看来麻神自己也清楚这些短篇的成分。
后面还有一篇円居挽的解说,不算很有趣,解说名叫麻耶雄嵩如是说。大致内容是:麻耶高中时读遍横沟正史作品,正处于一种无书可读的状态时,他在书店发现了一本自己没看过的横沟作品。拿到手发现,作者不是横沟正史,而是横沟美晶……于是麻耶在这种“本格推理饥饿”的状态下,创造了麦卡托,写出了《西伯利亚特快急行向西》。可以说麻耶的创作都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