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时”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81年,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一趋势源于全球变暖。人类所依据的气候学常常关注历史上人类出现之后的时期,难以从更大角度观察全球气候的发展。因此,跨越整个地球历史的“深时”概念逐渐成为地球科学和宇宙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也与“深空”、“深海”、“深地”等主题的研究相互关联。《深时之美》是一本有益于我们认识并了解这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的著作。
当我们想到地质时,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一块块石头标本。在博物馆里,所表现的内容通常过于抽象,字里行间涉及过多专业性强而晦涩的词汇,只能让人带过,真正引起读者兴趣和留下印象的只有那些多姿多彩的矿物和化石。
然而,这本书让我们从时间轴的视角,重新审视地质史。作者列举了地质史上的一些重要时刻,并加以简要阐述。但在后续的专题中,许多有趣的概念和名词则成为这条漫长时间轴上的时间标记。例如,在137.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宇宙诞生了。为了形象地表达时间概念,作者使用了计时工具和打碎的杯子甚至引出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时间之神克罗诺斯,以证明时间从不后退且恐怖无比。
在46亿年前,太阳系和月球出现了。当作者描述这个时代时,使用了几块小小的石头作为注脚,讲述了有关沃尔德小屋陨石和月球岩石的故事。相较于巨大的概念,这些故事更引人入胜,也更容易被理解。
接下来是阿卡斯塔片麻岩、皮尔巴拉铁岩、大峡谷......这些无法放进博物馆的巨大展品,在这本书中静静地述说它们在地质进化中的地位。在“伊迪亚卡拉山”一章,喜欢博物学的读者找到了众多熟悉的热点。不同种类的生命在地球上不断出现和消失,而“地球之书”则记录着各种生命密码,并为古生物学家找寻生命进化规律提供了线索。每一章都突出介绍了各时代的特征并讲述了它们所拥有的故事。
除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故事,这本书还提供了海量精彩的图片。相较于文字,图片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出不少内容。这本大十六开的著作,往往会腾出一整页或对开页来刊发图片,其中包括从哈勃太空望远镜下的超新星遗迹,到各种地质公园裸露的岩层,再到大型菊石化石、鳄鱼足印、巨大的巨杉和腔棘鱼等等。从挑选到印刷,每个照片都非常出色。如果觉得在博物馆的展板前读小字很费劲,那么本书可以给你提供许多机会,以便发现这些华丽的展品,并认真品味它们。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出版方记号Mark、译者刘小鸥以及审定者琳达@邢立达。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去土耳其和北爱尔兰看看精灵烟囱和巨人堤道。这本书如同一本旅行指南,相信会给各位带来无尽的惊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