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好多天才看完。也许是近年读长篇小说太少了,都有点读得费劲了。不过,书还是好书。只是在这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静静地看一本书呢?
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主要围绕济州大学成立儒学研究院展开。刻画了一幅混迹于官场、商场、象牙塔的众生相。当学术沦为官家的进阶石,商家的摇钱树,在学者那里也不过就是一个饭碗,什么梦想、事业都已随斯人远去。
应物原名应小五(排行老五),初中老师给他改名应物(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畏于物者也),出版社的编辑搞错了,给他弄成了应物兄(以物为兄,敬畏万物)。在筹建儒学研究院的过程中,对大家的错误判断,他虽存疑,但从不敢异议;对大家的荒唐行径,他虽不齿,却不能点破。他完全辜负了老师给他改名的初衷。他习惯于顺应一切——戴绿帽子、当垫脚石,做马前卒,唯独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应物兄才是跟他最匹配的名字。
这部作品的写作历时13年。本书博大、浩瀚,书中人物众多,涉猎文理诸多学科,可见作者学养深厚。
如果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我还是挺喜欢这本书的。作者以太和院建设为切口,刻画了当今学界、商界与官界各自的生态,同时也展现了围绕一个项目,各界如何相互合作、相互博弈,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身份的读者可以从小说中不同的人找到现实的影子。如果刚好经历过某些类似的事情,可以在书中明白现实的路径,可以明白很多以往不曾想过的东西,点到却未说破。但是,明白的人自然是明白了,懂的人自然是懂了。最后,会心一笑。
我懂了一部分,一部分没全懂,还有一部分没读懂。没有读懂的部分是书中的那些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儒家文化的部分。读懂的部分,就是那“看不见的手”。
首先,知识分子小说本就少,写得好的更是寥寥。其次,本书读来如儒学知识荟萃,作者通过知识分子之间关于科学、理学的对话与讨论,将庞大的知识融入小说之中,使其超越了小说体裁,成为小说中可爱的异数。
再次,由于十三年的书写长度,其知识性与经验性无疑是很高的,没有足够的经验及与批评家的对话,小说根本无法完成。再次,反映出高校学术圈有如名利场般的庸常,大胆辛辣,但语言是温和而不带贬义的,一点不露骨。反倒常常拿出与之相反、坚守底线的儒学大士出面云无踪月无影地娓娓论道,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底气与骨性。
最后,小说的结束方式很妙,呈现出知识分子代际传承,一代宗师终于止于一代的美感。每个时代无疑都需要该时代特定的《应物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