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自出版以来流传不衰,形成了“红学”、“曹学”、“显学”,甚至民间有“晚晴小红楼”之称。
作者自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好奇其中的反差和对比。
记得第一次看87版《红楼梦》更多的是看人物、看故事、看演绎;后来,看了很多点评和解析,以及人物背景故事,发现《红楼梦》在当时被认为是“怨世骂时之书”,也有另一种“入道见志”的表现。
很佩服曹雪芹将“个人的智慧”和“传统的智慧”结合与交相辉映。一方面是人类的精神能力必须接受挫折和困顿的开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另一方面则是处世谋事要恰如其分,肇造成功,永远需要以“试误”的历程来达臻完善——“人恒过,然后能改”;创意的产生来自困难的挑战,也来自坚持解决的意志与内在反复检讨图谋的深思熟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如果像胡适所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那曹雪芹为何要如此隐晦? 开篇《石头记》通灵宝玉、绛珠仙草的反哺;贾宝玉戴的宝玉和薛宝钗戴的金锁“金玉良缘;以及通灵玉的正面写了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的金锁上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背面写了十二个字: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也暗示了一声的三大劫难。
《红楼梦》有太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细节,需要反复推敲,才解其中味。人文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审美想象或是启蒙革命,也可以是“兴、观、群、怨”,或“心斋”“坐忘”,或“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以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红”在书中代表一切美好的人、事、物;“楼”是古代富贵人家居住的高楼,代表富贵繁华。“红楼梦”到头成空,“红楼梦”三字作为书名也很恰当。
《经典·曹雪芹·红楼梦》解说了生命意义的追寻。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是要依序递进的,许多人越过了修身齐家,就想直达治国之路。顽石来到人间,是为了求有所用,有用才觉得生命有意义。女娲补天的顽石,顽石凡心已炽,万万没想到,宝玉来到人间一趟,仍然无力“补天”。人类的天性:人人都想在世间发挥自己的才华。
--相关阅读--
《李白传》跌宕的传奇人生
《独身主义》一种自给自足的幸福文化
《人间取舍》揪住你内心最想要的那只兔子吧
《活着活着就老了》认真下注,用文字打败时间
如果有商务合作上榜书目,可以私信小编哟~~~ღ(´・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