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者在序中的分想,这本书为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的《而附件中则收入了四篇访问。虽然不清楚《作》中是否也收录了这些文章,但我的理解是这七篇文章也不是新作。
2018年出版一本关于五四的书,可能是为了准备2019年五四一百周年的提前准备。而在2022、23年的香港为什么要出一本五四相关的书,大概就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当然作者在序言中有介绍到,中大出版社的甘琦在听到陈教授2021年的一个线上讲座后很是激动,并邀请陈教授写本小书。原来甘琦为北大历史系毕业,陈教授在书中也提及了这细节。
后来商量后,改为以《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为基础,增加一些文章,变成一本专题文集。陈教授原以为中文大学不会考虑,没想到编辑部认真把这想法推行下去,成就了这本书。
作为深具视野的中文大学出版社,在2022年、23年出版这样一本文集,我以为既是对陈教授的观点之重视,把它引介予香港读者。同时某程度上,也是作为对社会近年变化的一种回应吧。
书中有几篇访问,都挺好看的。如果读者想先看看他的一些观点,也可参考早前明报为陈教授做的一个访问。
回到书的内容,非常惭愧的是我本身过去并没有读过陈教授的著作,故这次也是难得的入门机会吧。书中收入的文章多写过过去十多二十年,有不同的体例,但论点都比较清晰,不难阅读。
以我仅有的记忆,记得他强调晚清与五四的关系,不应该独立的来看。同时他也很强调五四的划时代意义,认为是中国的“关键时刻”。他会提到虽然当时好像有很多不同观点、流派,但如果以两、三百年的眼光来看,那都是在寻找中国新路向的文化人的尝试。
他也有提及不同观点、流派之学者间的关系,称之为中锋与偏师之分。
另外,他提及当时因为一些传播的策略,也包括很多想法其实才刚冒出来、又放在报章杂志等媒体上,故当时很多观点并不细致、也不能以学术著作的要求去看,其至为了最后的折中在立论时会特别激进等。这些都是有趣的提醒,让我们意识到当时论者们身处的时代的特点。
他也有论及建国以来五四如何被表述,以及自己经历到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的无奈。同时他也提到台湾在相关讨论的限制;也鼓励两岸的学者们多交流。
五四在香港受到的讨论、关注不多,近年我意识到的大概就是陈学然教授谈五四与香港吧。当五四在内地也不一定那么受关注,我猜香港可能更少人注意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