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章写集中营的经历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前后又有不少重复,提出一些例子就浅尝则止,缺乏完整性,像是想到哪就说到哪。后面的理论部分也一样,论述简单,案例和分析较少且单薄,不够严谨和缺乏说服力,且章节分散凌乱。可以说叙事部分不够叙事性,理论部分不够理论性。
其次,了解存在就是虚无的概念帮助我释怀了自己隔三差五就有的空虚和无意义感。作者对存在虚无的来源看法跟韦伯的现代世界之祛魅相近,都直指人的行为没有了根基缺乏了依据;而他对选择的自由(尤其在苦难中)的看法跟萨特从存在虚无推出的自由相似;他认为负责任是存在之本质,而萨特也从自由选择推出的绝对责任;其人类存在之自我超越的概念跟尼采的超人学说异曲同工。
然而,作者过于强调苦难赋予生命的意义,忽视了苦难本身的差异和个体差异。不能因为极少数人能在苦难中保持内在自由、把握内在力量而谴责那些完成不了的人。每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选择的自由却取决于已成型的个体本身。个体差异导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极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这种在苦难中保持内在自由、把握内在力量只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同时,作者给出了追求生命意义的三种方式:有所体验万物,爱。这三种方式是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且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命题做出具体的回应。生命的意义是特殊的而非普遍的,是人生阶段的任务总和组成的。在任何环境中,人都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但每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这种自由却存在个体差异。
最后,苦难千差万别,不能因为少数人能够在苦难中把握内在自由、完成精神升华,就把苦难歌颂为有意义的体验。缺乏内在自由和内在力量的个体面对苦难时可能会感到无助和绝望,而生命应该被看作有意义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找特殊的意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