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读前几章的时候确实有点懵,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然而耐着性子读下去,却越看越有意思。
本书主要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来写,主要着笔于行业内的日常、见不得人的勾当、精神世界的触动、插叙倒叙的青年情怀以及各式各样的隐晦讽刺。带我们去探秘学术圈的百态人生。
我对作者描写的学术圈没有多少了解,所以对书中的事件不作评判。但是书中“应物”教授的质朴软弱的内心和老道圆滑的行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让我觉得颇为有趣。虽然我还没到那个年纪,也很难体会作者在四五十岁时的想法以及中年人的精神状态。但是本书无疑提供了了解中年人心态的一个角度。除此之外,无处不在的讽刺,和大量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历史学和西方哲学内容是阅读过程中的调剂品。
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各色人等纷纭出没,仅给予不同篇幅描写和勾勒的鲜明形象,就不下70余位。任务遍布政、商、学等各个行业,每一个人物的职业身份都很突出,可以说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与其说应物兄是主角,还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线索,上下勾连、左右触及,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了,真正描绘应物兄的笔触其实很少,闭上眼睛,他更像是个具有儒学气质的一个模糊的人物。
整个故事借对话、演讲、讨论、著述、回忆以及联想等方式表现了出来,细致地描写了各种植物、动物还有器物和玩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为作者的知识面之广而感叹。在书中,每个人物的职业身份都很突出,作者从职业的专业角度出发来描写这些人眼中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职业是怎样看待世界的。通观全书,你会发现作者的野心:通过知识的叙述以及知识再叙述构建了一种总体看待当前社会的视角,这是当代小说所缺失的一种视角。
可贵的是,如此繁富的物元素、知识元素,在书中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和炫示。正如王鸿生给予李洱的高度评价:“《应物兄》将知识元素化,元素意象化,意象历史化的叙事塑型方式,颇得《红楼梦》神韵,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增加了文学趣味;丰满了人物形象;聚合了丛生的疑惑;当然,更重要的是,立体地呈现了当代人知识生活的形态;摸住了不同校园知识分子的脉象;还有对知识存在论困境的揭示,比如,对知识的近乎于无耻的利用,以及当知识者完全被知识包裹起来时,他反而变得无能了。”
很多人都拿这本书和《红楼梦》作比,不过个人认为,和《红楼梦》相比,《应物兄》的还是需要追赶的,当然,我不是专业的书评人,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在读的时候,确实能感觉到前半部分作者在构造一个庞大的格局,各种人物、人物关系的构建以及故事背景的交代,都颇有红楼的影子,可惜读完全书,也没有感受到高潮的来临,没有想象中的澎湃汹涌,跌宕起伏,难免有些失望。
《应物兄》李洱写了十三年,他感叹道,“大家提到写作难度、写作野心,我其实没有野心,但是确实感到写作难度,13年间世界沧桑剧变,个人生活发生很多的变化,我自己的心境非常苍凉,写这部小说我还是三十多岁年轻人,写完已经年过五旬两鬓斑白的老人。三十多岁还是满头青丝,现在再回到江南已经没有以前的形态了。”
总体来说,《应物兄》对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的描述还是相当成功的,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各个阶段的知识分子经历截然不同。老一代知识分子,除了程济世都是新中国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所谓中生代知识分子,基本都在80、90年代接受了高等教育,和那个狂飙突进又难免“裸奔”的文化青春期脐带相连;青年一代则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是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践行者。这三代的知识分子,类似于三个不同的“文化人种”。作者能将这如此庞大的时代画卷融合到一起,并且通过“他见””我想““后来才知道”等更为自然的叙事方式让人在读这许多人的故事的时候丝毫没有距离感,这其实更考验了作者的写作功力。
总之,如果你对学术圈好奇,不妨去读一读《应物兄》,也许会发现你心中的清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会崩塌瓦解。这本就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需要向社会不断妥协,因为生存法则本身就很残酷,不适应就会被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