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在先,广受好评的戴骢译文不做评论。自从看了戴骢的《蒲宁全集》后给我留下了阴影。甚至我都不用多想就知道戴骢版本会有一堆肉麻的生造词和古风四字诀外加不停插入的矫文綴饰。最终把惜字如金的巴别尔整成了民国文人式的风雅文学。另外先声明,无论是先前看戴骢老师的蒲宁还是本次巴别尔,我都是下载到了俄文原版做逐一参照的。
傅仲选与张冰:傅仲选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契合巴别尔原文风格的。我看了几处有点看了莫名其妙的地方和原文逐字对照后发现还真就几乎是“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的,完全没毛病。但正是这个“完全没毛病”成了自大的问题:完全不同语种习惯导致严格对照译文的结果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从而阅读起来有点吃力不讨好。比如:
傅 (上帝的母亲)
张 (圣母)
傅
张
傅
张
傅 (这里亲爱的战旗原文是上帝的母亲,而张的“圣母”反倒更准确)
张
以上几处傅的问题就是读起来有点累,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而张的译文显然经过重新语句的整理和转换,按照中文的习惯让文章上下文更加顺畅,逻辑更加自然,简而言之就是牺牲了一定的简约但更“顺理成章”。在张的译文中会填补上巴别尔沈略掉的动词、主语、宾语、标点等。同时把原文俄语的习惯转换成中文。从整体风格来看,傅的译文能直观的体会到巴别尔简化语言的风格。在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回忆录中有对巴别尔个人生活和写作理论的详细描写,而傅的译文的确让人感觉到帕乌斯托夫斯基笔下那个“精益求精”的巴别尔风格。在自己阅读时候,我习惯于看着傅仲选的译文同时对照张冰的译文。于是成了对着译文看译文的奇怪体验。既能领略巴别尔的写作风格,又能解决某些地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其余还有几个版本尚未了解,只能待以后有机会再看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