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必须考虑“一个人居家临终”的问题呢?理由很简单。第一,不管愿意与否,今后独居的人口都会增加。第二,“无处临终的难民”今后也会增加,他们无法在医院或养老机构里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综合这两个因素考虑的话,就只剩下一个人在家里临终的选择了。也就是说,这并非我们的愿望,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20年来的书目,可以发现以下几种倾向。第一,人们的关注点从医院临终变成了安详离世、在家临终。第二,读者从医疗专业人士扩大至家人及当事人。第三,从医疗专业书籍转变为一般书籍。第四,书籍的出版商不再是小型出版社,而是变为主流的出版社,发行量也不断增加。第五,呼吁对象由家人变为即将离世的当事人。第六,以“一个人”在家临终为主题的书终于问世了。
通过采访进行居家医疗实践的医疗专业人士,我将居家临终的条件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当事人的强烈意愿 (2)有照护能力的同住家人 (3)所居住的地区有可以利用的医疗、看护、照护资源 (4)再准备些资金。
一个人居家临终的条件是:(1)24小时待命的巡视上门照护,(2)24小时待命的上门看护,(3)24小时待命的上门医疗。将这种机制商业化的,是定时巡视、随时待命形式的短时间上门照护。每天巡视4到6次,每次停留15到20分钟,再配上紧急求救的话,就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应对了。
老年人的缓慢死亡,大多数情况是不需要医疗介入的。家人该做的,就是守在老人身边。有些老人死的时候非常安详,只有家人送终,甚至没有联系医生和护士。请医生前来是在人死之后,是为了确认死亡并出具死亡证明。
养老机构到底是为了让谁安心而存在的?日本的老年人有钱却不用在养老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人会反对。老年人的年金和资产通常都是由家人(主要是子女)管理的,久而久之形成了“家人不为老人用也不让老人自己用”的习惯。对日本人而言,一辈子还贷换来的住宅,与其说是资产,不如说是自我认同的依据。不论怎么说,自己活着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幸福花自己的钱,合情合理。所以一个人居家临终也似乎不是不可能的事。
“医生犹豫是否告诉患者还能活多久,或者家人直到最后都帮着医生隐瞒”的时代实在野蛮。告知病情就是为了使等待死亡的人与家人一起度过无可取代的美好时光。因此,必须让当事人了解事实,并与身边的人共享离别的痛苦和对时光流逝的不舍。
在人的一生中,生命、健康、安全、生活、财产、家人、葬礼、遗嘱,甚至坟墓等相关事项都需要有人处理,我想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能够根据当事人意愿代为处理上述事项的组织机制?不是找单个自然人或法人,而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包含亲戚、朋友、专业护理人员在内的团队。这个团队中有家属、亲戚、挚友;有照护援助专员、社会福祉工作者;有护理专业人员、主治医生和上门服务的护士;还需要牙医及牙科卫生员,因为口腔护理也很重要;以及不可或缺的药剂师。此外,还有监护人、律师及司法书士、税务师、会计及财务规划师;再有地方民生委员加上志愿者。如想要灵魂救赎,还可以请牧师及僧侣之类的宗教人士加入。也有必要纳入丧葬人员。这是一个最大限度为当事人考虑,为当事人的临终前后提供各种服务支持的团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