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书籍的涉猎不多,特别是推理小说更是少之又少。但以我的视角来看,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首先,我注意到的是人物形象的转变。警官野村的形象始终比较稳定,但柳生的反转却很大。虽然在堕胎少女前半段就可以确定全书围绕柳生来写,但前后对比还是有种“洗白”的味道。柴本在前期被描述得很详细,但后期几乎没有存在感,显得太过明显但最终没有实现。我有一种观感,认为作者一开始想写代沟的碰撞,但写着写着就开始崇拜自己笔下那个所谓的“有个性”的少年犯了,作者的所有观点都倾向青少年视角,没有实现碰撞,最终被遗忘了。
其次,最后的推理过程显得很草率。看起来似乎有讽刺成分,但其实是通过机缘巧合实现。出现一个无人知晓的老太太,有点像读者被欺骗了。虽然这种情节在某些推理小说中很常见,但在这篇小说的整体氛围下令人失望,就像你告诉我一个心思缜密的逃犯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自己,但却没有任何道理。
第三,阿基米德这个“真正凶手”的浮现,没有很好地铺垫。虽然前面有些人物凑巧给出了明显的暗示,但最终派上用场时却显得很理想主义。这些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对像这样具有重大刑事案件的从犯嫌疑却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我不理解,但仍面对着震惊。
本书的背景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那个年代的青年已经成为了中老年人。考虑到这一点,我也就理解为什么会感到代沟了——代沟不仅存在于同一时空下的两代人之间,还存在于不同时空下的同龄人之间。
总的来说,读书的乐趣就是抽离到不同的时空感受不同的人情事故。在我看来,柴本和野村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流行价值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