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历史的真实在哪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大家脍炙人口,《三国志》就是冷门书籍了,后者阅读人数相比前者恐怕远小于十分之一。两者阅读门槛和读者定位是泾渭分明。当下离汉朝太远,对汉朝历史的真实性追求的难度是远大于一百年前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由于时间近,外国人也有记录,史料丰富,更能够接近真实的。太平天国持续十几年,时间上适合历史爱好者关注。百年王朝中发生的事太多,需要花大力气。时间过短的历史大事又缺乏深度。
阅读时不能只取一家之言,对历史迷来说,不愿无视对太平天国的好奇心,不愿意停留在影视日常的印象,主动打开权威著作是爱好者的基本修养。保持质疑的习惯,英王府罗尔纲判定在任家坡,但有学者提出在马王坡。
鉴于文言文能力有限,《三国志》中陈寿的个人局限不得而知。白话文的《太平天国史》易读,罗尔纲行文明显了展现了时代的特征,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用词不时出现,离心目中客观总觉得差一步。纠结一阵后,多了理解。人离不开当时的时代,在关注阶级的岁月,著作上自然也会留下痕迹。书籍服务对象是读者,历史这种意识上的题材作品,受到其他人影响是正常的。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是个人修史,其他的都是官方组织修的,官方出品绝对是主流史观。对史书作者可以多一些宽容。
《红楼梦》一度被封禁,导致后四十回失传了,小说是在现实后的艺术加工,依然逃不掉审查的命运。《西游记》是人神共存的故事,孙悟空七十二变身离现实人的能力差距太远,吴承恩可以自由发挥,通过神话故事写出人间的百态。《水浒传》《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公孙胜、张角法术傍身,现在看起来很魔幻,这是当时读者喜闻乐见的。施耐庵、罗贯中恐怕自己都不相信人有法术的。
以前眼中只有成功故事,如易代成功的朱元璋,文武全才的王阳明,曾国藩相关的作品也拜读过。对于失败人物,缺乏探索的欲望。如建立新朝的王莽,开辟恒楚的恒玄。现在受挫折多了,对失败更易接受了。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能否成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前觉得必败无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造反成功本身是小概率事件,造反运动本身有高潮和低潮期,历史上的偶然因素也会发生作用。朱棣是唯一起兵造反成功的藩王。从天京事变后天京陷落,持续了八年,当时太平将士坚持这么久,他们是相信会成功的,当然也有不相信他们成功的,比如最初接触太平军的左宗棠。
逆势之下方显英雄本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