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册所述的年代离现在已经很近了,书页里的插图已经从油画变成了照片。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英格兰的反应都显得慢了几拍。议会政治也许就是这样的繁冗复杂。悉数登场的首相们,无论是从党派立场出发,还是夹带着自己的小心思,虽说无意,但仍然让整个帝国慢慢地失去了原本闪耀的金色。
此时人们才发现,帝国的荣耀,只不过是擦亮的黄铜对于光的反射。随着时间的推移,锈蚀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世界的巨变中的舞曲中,英格兰这位老人的舞步,显得拖沓和臃肿,但是,他依然穿着体面的西装套装,没有人看到他里面的衬衣早已泛黄破洞了。这位老人依然用迷人的伦敦腔,说着“绅士”的语言。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帮黄皮肤,黑皮肤的人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着崇拜和欣赏,只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他们的眼球上都好像长了厚厚的一层膜。老人身后,另一群白色皮肤的男女们在频频举杯畅饮的时候,习惯性的用余光往老人所处的地方瞥上一两眼,每个人的嘴角都扬起了让人看着很不爽的微笑。
1919年的印度人,不愿意再受到宗主国的统治。英军戴尔上校为了解决印度人民抗议的问题,“向手无寸铁的人群开火,造成380人至1000人被害。”随后,“戴尔上校在议会和报刊上因拯救帝国而受到保守党人的赞扬。”请问,此刻,英国人给印度人带去的文明在哪里?
1906年,英国印度总督曾说过要“征服”印度人民,不是用刀剑的法律,而是以正义的规则。
是不是东西方人们对于“正义”这个词理解的不一样?
1948年,“帝国疾风号”停靠在码头上,从加勒比海地区带来了不到1000人,有的人买了船票,有的免费搭乘,还有的是军人。一开始,他们和其他团体看到的是印有“欢迎来到英国”字样的标语牌。但在标语牌和微笑的背后是怎样的欢迎呢?这些移居者安顿下来之后,各种标语上的铭文就变了,“有色人种免开尊口”成为膳宿公寓窗户上常见的风景。它以其自有的丑恶形式标榜自己的包容。
六册的英格兰史结束了,小说家彼得·阿克罗伊德从史前文明到现代英国,在一个长长的卷轴中为我们依此描绘。盎格鲁-萨克逊人从统治这个岛屿开始,就展露他们虚伪和野蛮的本性。这是沁入他们骨髓的本质,不可能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任何改变。无论是仍在这个小岛上的人,还是在大洋彼岸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上的人,又或是在南半球那块陆地上的人,他们同源同文同种,都一个德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止一次地需要从两颗胶囊中选择一个。有的种族选择了红色,有的种族选择了蓝色。从此,变有了不一样的变迁路径。在英格兰选择的路径上,一位位人杰化作一颗颗星,在天幕上闪耀。造物主,是公平的,他让全人类都沐浴在这片星光之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