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写成是众多因缘之果。
2009年夏,我博士毕业,从广州来到北京,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假期里别无他事,为了缓解博士论文写作的疲惫,我开始了《莎士比亚戏剧与政治哲学》文集的编校。入职第一年教学任务不多,我得以有较多时间投入这项工作,到2010年暑假,文集校订完毕,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文集中收录的大都是施特劳斯学派的文章,施特劳斯学派向来重视莎士比亚,视之为古典政治哲学的传人,他们解读莎剧非常关注文本细节,着力阐发莎士比亚“永恒的政治智慧”。通过编译绎读文献,我第一次领略到莎士比亚戏剧的妙不可言。
虽然此前在各个时期读过许多莎剧,但都囫囵吞枣,览其大概而已,徒有敬仰之情,无从窥其堂奥。这让我笃定,要领会莎士比亚的精妙,必须得围绕剧作进行细致的研读。当时我模糊地觉得,莎士比亚描写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可以教我人世的智慧,克制知识人抽象化的思考习惯。
夫人是英语文学专业,尤喜罗马剧,在康乐园读书时便常一起切磋文意。由是之故,我干脆选择罗马剧并给出一个融贯的、统一的解释,阐明莎士比亚如何理解罗马以及借罗马表达的政治哲学思考。这一想法后续逐渐得到修正,一是研究对象缩小为三部罗马剧,撇开了《鲁克丽丝受辱记》《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辛白林》等作品,二是放弃了寻求整体解释的努力。这是因为,随着阅读深入到每部剧作的细处,我逐渐改变最初大而无当的印象,获得越来越具体而微的感受,意识到剧与剧之间虽然有关联,但每部剧仍然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不能用某种观念或范式强行拆解,只能顺着文脉,在文本绎读中寻得一个意义完整的世界。当然,莎剧本身的丰富性经得起各种视角的审视,我所采取的不过是于我最适宜、最有益的一个视角。
本书的写成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2011年秋季、2013年春季、2016年春季、2019年秋季以及2020年秋季,我先后在人大古典学本科实验班和古典学研究生的课堂上讲授罗马剧,其间尝试过多种讲授方式,逐渐积累了三部罗马剧的讲稿。感谢曾在课堂上切磋琢磨的诸位同学,他们激发了我对莎士比亚的思考,课后的讨论也带给我许多新的发现,让我体会到教学相长。
刘小枫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创设古典学实验班,课程设置中始终有一门“莎士比亚绎读”,这也成为我转入莎士比亚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契机。十余年前,我有幸投至刘小枫老师门下,而后又有幸成为刘小枫老师率领的古典学教学团队的一员,这是何等的运气!若无老师多年来的谆谆教诲和耳提面命,若无老师在学问和生命上的引领,恐怕我将彷徨而无所依。老师是我永远的榜样!
另外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长期以来的包容和支持,感谢北京大学张辉教授、刘锋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陈戌女教授,深圳大学刘洪一教授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封龙老师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心血,感谢家人恒久的爱和陪伴。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为记。
2022年6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