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书后记所述,本书实际上是李红强2001-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习期间的研究论文,首次出版于2009年,五年后。网络资料显示,李红强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在读博之前,李红强应该已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多年。似乎除了本书之外,未见其有其他作品出版,但他对《人民文学》杂志的前世今生了解比较多,这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全书主体由四章组成:生而权威、《人民文学》的内部生产机制、《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生成、“双百”时期的论坛。其中,《生而权威》一章无疑是最重要的,通过新中国文艺的方向、期刊群体之间的等级性秩序、以“象征效应”为核心的传播发行三部分,揭示了《人民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也解释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质。在权力资本与文学资本的双重权威下,《人民文学》存在伸张个性或艺术性的可能,但体制性的权威地位又使其失去了个性化、独特性的期刊环境,《人民文学》的权威性既带给作家们巨大的象征性收益,又套上了规范性的藩篱。《人民文学》的内部生产机制一章对杂志主编、编辑的变动进行了扫描,与时代风云相关,读来令人兴趣盎然;而对17年间《人民文学》头题小说进行的统计分析,对其方向、内容的主流做出的总结,让读者一览17年文学面目。
第三章《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生成则研究了所发表的异于主流文学的作品,围绕萧平的《除夕》、写“真实”、方纪的“人性”书写、《回答》《望星空》与自省、《羊舍一夕》与风格叙事四条脉络,特别是对被丁玲批为“占据市场势力”的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秦兆阳的“干预文学”两个事件的书写,直接描述了17年间《人民文学》的窘境。
第四章较为单薄,仅包括一些短论,无法支撑起文学的大厦。
作为了解17年文学的一个断面,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