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不起劲儿,陆续看了几本没看完就放下了。这时候也不急着去阅读。就在这样的状态下,断断续续地读完《我在北京送快递》。跟我们处在同一时空的作品也是值得关注的,像此类的还有王计兵的《我笨拙的爱着这个世界》。虽然还没看,但王计兵被称为“外卖诗人”,值得期待一下。网络的便捷让此类作品蹦哒到我的面前,也许是很多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对生活的那种热爱。
最近总是感到困惑,破碎甚至有些执念,碰上这样状态最好就是躲在书里去。虽然不知道什么东西在变,但同时也在重建。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十九份工作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极大篇幅写了快递员的经历,光是快递员的工作就换了有四次。他不擅社交,害怕和人打交道,但又真诚,跟人都可以友好相处。他在打工与写作中交替度过将近十年,不断完成自我塑造。
阅读最令人满足的就是产生原来不止我这样的感受,真正跟作者在书中碰撞到了一起,直叫人想举杯庆祝一番。包括书中他记录下的几篇笔记,很精彩。当时记录为“摇滚之为艺术”,后来记录为“不要温顺地走进那良夜”的那篇笔记写道:摇滚反对虚伪、麻木、中庸、秩序和教条,但摇滚本身常表现出任性、粗暴、偏激、迷乱和绝望;摇滚的力量在于破坏而非建设。另外一篇“太阳下山之后”写道:如果我被石头绊了一跤,就爬起来自己再摔一跤,然后拍拍屁股继续走路。这样一来就显出了石头的可笑。在接下来的几十万年里,它将孤独地反省到自己施与人的痛苦是那么地毫无必要和微不足道。最后它会成佛,学会善待这个世界。艺术家常常乞灵于精神的纯粹——自己本身是什么,就更加要是什么,有时甚至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发展到令人困惑和惊恐的地步。但是艺术家的精神若达不到那种纯度,他眼中的世界就不会闪闪发光,他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创作。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应验了贡布里希所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这样的选段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一些细碎的点,像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关系、对他人裹挟着恶意的自卑、消费观的小农意识、社恐、自由以及“伟大的失意”。
自我拉扯是痛苦且的、令人不快的,不知道自己适应哪个价值体系。非常乐观的同时也可以非常悲观,人的精神形式是复杂的,凭借自己是无法窥之全貌的。总归是希望可以感受快乐,“能够谈笑风生,能够在心死之时喜欢她的鸭子及枕边的昆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