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类学的否定涉及对于被研究者(常常是非西方他者)自身世界观主体性的探讨,以及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借助极大的学术想象力,在历史的观念旅行中,以西方作为他者,并循着作为总体性的时间观念。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章:
第一章从《穆天子传》由先秦进入西王母和昆仑山的世界,在秦汉展开西域与东方的相互映照关系,后从东汉后的印度佛国进入高僧理想化的他者世界,再从唐以后的南海和宋以后的西洋进入近代。本章主要讨论华夏作为一个知识与想象的主体,在探索世界的同时,要尊重它自身的生命,在尊重人自身的意义的同时,怀抱万物。
第二章从对历史真伪与学术真相的讨论引入古代典籍追求意义的丰富性,并非简单记录地理知识。本章将人物的空间穿行作为主线,在英雄征服中获得地理认知,浪漫化异域的同时加以政治色彩,表达内部礼仪对于外部他者的依赖关系。此外,通过幻想地理和真实地理的双重逻辑以及宗教性和社会性的结合,形成关系制度,包括巡狩、会盟、山川、帝女等。
第三章以河西走廊为补充叙述,连贯中国西方学的谱系。讲述了在汉代张骞代表汉朝向西探索,了解西域的他者,以及唐朝以后西方自身依赖着自我与他者的差异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物品,并形成世界意识。此后,西方衍为西洋,路成为地带,在东西方的自我与他者互动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天下认知。
最后,作者对播化论和等级性进行探讨,并介绍了昆仑定位的争议。在分析学科间、文明间、留学生思想、国内民族间、甚至人类学本身的自我与他者之后,作者认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就是在自我与他者互动下形成的。传统的天下观使得华夏文明常常从外在寻找自强方法,而中国西方学的谱系则是在多元一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