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罗马帝国以来,意大利、西班牙和高卢都成了重要的文明中心。这套饮食史纵横于历史、文化、物产、风俗之间,把饮食这件最大的小事、最小的大事讲得清晰透彻,多姿多彩。
饮食不光是吃东西,而更是吃东西的感觉。有人敷衍了事,只求填饱肚子。有人必须做一套仪式动作,才能享受美食。还有人无辣不欢,没肉不行。
“中午吃什么”的难题并不是因为我们没得吃,而是工作生活的节奏、味觉的消逝、世界的褪色让饮食成为我们生活的黑洞。
不如想想古人和外国人吧,他们吃什么,怎么吃,最重要的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情感饮食。也许你会从陌生的熟悉中找回独属于自己的感觉。
除了文字精到,彩图丰富,还随书附赠四张明信片,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亚平宁的韧性》偏重历史与批判,强调饮食在人类生活和历史中的位置远非今日“美食”所能囊括,先人们的生活在求生存与求欢乐之间平衡,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多种力量同时也规定着饮食和美食的可能空间。
《伊比利亚的味道》以民族和物产填充起来,半岛上山区彼此隔绝令西班牙人风土不一(这倒有点像云南),历史分歧在此交汇则创造出丰富的味道,那些来自南美洲的作物更是为西班牙平添一缕别致。
相比之下,《高卢的技艺》更符合我们对法兰西美食的渴望——尽管作者总是揭露那些法兰西美食“故事”的来历,它们或古朴或滑稽,或雅致或庸俗——但所谓高雅,不就是“我体验到了高雅,那就是高雅”吗?
我们常说欧洲有着厚厚的“文化护城河”,法国更是其中佼佼者。本书从食谱和食物、大众文化、象征意义、食物在文学及其他艺术种类、谣言和传闻中的形象着手,建立起一种法国文化辐射的模式——从文化/艺术/文学到饮食,自然也可以向服装、建筑、旅游、影视等等领域蔓延。
因此,本书不算是特别“好吃”的一本书,比起介绍食谱,本书更愿意解读食谱的社会文化意味(附录中的食谱大都相当古老)。但如果你需要到欧洲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享受高级料理,那么你需要的正是这本书——关于法餐可聊的一切,以及对这一切的解读、评论和重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