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童寯开始考察古典园林,每到周日就带着相机在上海附近以及铁路沿线有园林的地方去踏勘。到1937年他用了五年时间探访苏杭沪宁一带一百多处私家园林,最终完成开创中国园林现代研究的《江南园林志》。
童寯自幼学习油画,在清华大学就读时主攻水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又得了名师指点,绘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他运笔迅捷,落笔精确,建筑业界称童寯有一双照相机般的眼睛。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全部采用绘画的方式去开展古典园林的调研也是不行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相机不再是稀罕物品,拍摄快速替代了绘画进行视觉记录,真实且高效。童寯虽然绘画功夫了得,但考察记录时也离不开相机,尽管他认为照相机是懒汉才用的东西。
最开始童寯使用蔡司伊康大号相机作为考察工具,但这个相机太笨重了,驮着它到处行走很不方便,使用也很麻烦。就在此时即1933年,上海的一家名为德商兴华的外贸公司代理了德国徕卡相机在中国的销售,在报纸上大打广告。童寯每次看到这些广告都心动不已,上面描述的每个卖点都是自己使用大号相机的痛点,与自己调研的需求完美契合——
“摄影的骄子,徕卡Model三号问世,最近到沪。”
“近景清晰,远景逼真,若以前未能摄得优美之外景照片者可如愿以偿,使君之作品富具艺术价值。”
“轻巧灵便,连动测距,自动测光,永无误摄,摄美术化之照片,舍此莫属。”
“快门速度从一秒递增至千分之一米秒,飞机汽车赛跑等各种迅速动作均可得心应手摄入。”
“无论宴会戏院博物院庙宇及其他一切室内摄影,使用徕卡保证满意,因其镜头非常有力,在普通灯光下即可摄影,故备徕卡到处均可摄影。”
“首创无皮腔之镜箱,摄取景物时在视平线上为之,故照出之片与眼见者无二。内装软片,可摄三十六张,放大至任何尺寸。”
这是摄影技术划时代的革新,差不多相当于苹果智能手机的问世吧。当然价格也不便宜,德商兴华在广告中的报价带F2.5镜头配置的照相机385元/只,不精确地换算成现在的4万元人民币。这对童寯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负担,是必须征得家里同意才能支出的花销数量。童寯是包办婚姻,但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老婆对他一直是多有理解支持。可以想见童寯去位于南京路一号的德商兴华购买相机时兴奋且紧张的心情,尽管之前已向代理商索要了「图说目录函」,对相机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早已了然于胸。
有了徕卡这个利器,童寯的考察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捕获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后来不幸遭到水患浸泡大都损毁)。但是,摄影虽然还原了真实的场景,但镜框之内的所摄之物无法选择,无法避免无效内容对聚焦主体的干扰——所以它无法满足学术研究撰写著作的进一步需求,只能作为收集素材的工具,弥补离开现场后的想象,最终成果还是需要用绘画来提取要件,将所要的东西表现出来。除此之外,摄影无力承担某些记录工作,比如建筑研究所必需的实测平面图等,这些必须一步步一笔笔的测量绘制。童寯说:“建筑就那么点事,画画才是大事……如果要求对建筑物的线、面、体加以观察,并在最后明了,必须亲自动手画出,经过一番记录才巩固不忘。”
文革期间童寯受尽批斗侮辱,一遍遍被抄家。一次红卫兵见他家已被抄得没什么东西了,就把童寯抓起来讯问。童寯把他们领到院子的一棵树下,家人才发现他把过世妻子的所有首饰都埋在了那里。1972年童寯终于活着熬了出来,在南京和兄弟聚首,去了安徽歙县,又徒步黄山,旅行一路带着的相机竟然就是1933年买的那台徕卡,相机依然快捷灵敏,如同四十年前一样。这台相机“躲过”了当初“掘地三尺”的抄家,童寯为此肯定费了不少脑子。
当初徕卡的广告应该补一句——徕卡恒久远,一机永流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