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AFilmAboutCoffee中,BlueBottle的创始人JamesFreeman表达了他对日本职人咖啡的着迷。从森宗光南到大坊胜次,从田口护到井崎英典,从粕谷哲到EmiFukahori,从Kono、Cafec、HarioV60,到法兰绒冲煮、点滴法、松屋法、火山冲。从咖啡职人到咖啡器具、到咖啡冲煮法,精神与概念、人物与器物,无疑让日本成为散发十足养分的咖啡圣地。 目前,国内可见的介绍日本咖啡文化的书籍、纪录片多为轻松、消遣的读物,在慵懒闲散时间里很快便可翻完。但这本《从咖啡到珈琲:日本咖啡文化史》,则是需要立好读书支架、关掉背景音乐、拿起笔,勾勾画画、做好笔记、反复联想,抱持生怕因跳读而错过重要内容的心,才能不辜负的一本书。 “读史使人明智,”厘清脉络的方法是阅读历史。身为波士顿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的作者,深谙日本社会文化史,咖啡馆最初作为公共空间,以“异托邦”式的场所属性,反映社会经济景况、社会形态、与审美体验。对创意城市和产业活动的研究,咖啡馆始终是具有代表性的观察研究对象,作者认为日本的咖啡馆兼具持续性与新颖性,咖啡馆的存在推动了日本文化多样性,打破了制度环境中的刻板印象,也见证了诸多社会实验性活动。对于本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接近60页的附录与参考文献,这会帮助我们扩大阅读边界、发现更多内容,也为研究者的研究做足参考。 印象中日本咖啡馆像颇具品味的私立美术馆,器具与装潢、人物与出杯达到协调;日本咖啡像一件件待上架展示的作品,不疾不徐,带着故事,等待被喝下。我向来认为咖啡馆是激发创意、承载文化多样性的空间,就像沃霍尔的工厂,网罗各色人等、诞生前卫创意。从作者撰写的中文版序言不难发现,她对中国的咖啡文化也较为熟悉,例如序中提及的M2M创始人张寅哲、中国云南咖啡等等。相信伴随国内越来越多咖啡馆的出现、越来越多带有无限热爱的咖啡从业者的加入、咖啡专业群体的壮大,国内的咖啡文化会从小众走向大众,也能有人写出一本观察中国咖啡文化的书籍。 作者传递出“咖啡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概念。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对咖啡数见不鲜,负担一杯咖啡也算不得什么。一位在云南种植咖啡的学姐曾在朋友圈发布图文说“烘了一锅豆子,请在庄园工作咖农们尝一尝他们种出的咖啡。”与西南边陲的咖农一样,身边山区的百姓对咖啡的味道也并不熟悉,好在快递的功劳,我还能够网购新鲜烘焙的咖啡豆,曾经在零下20度的冬天敲下“生着煤球听肖邦”几个字,为勤勉的他们冲一杯他们口中的黑色苦味“中药汤子”、把这本书放在农村书屋,“希望有一天这些叼着烟卷的农民朋友,也能在咖啡中找到一解农活之乏的自在。” 带着《从咖啡到珈琲》在中国大地上 《从咖啡到珈琲》与农村书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