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献给桀骜不驯的自己! 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河! 看着若干的赞誉和长长的推荐,我已经对这本书不再抱有期望了,选书我反而喜欢争议大的和经过了历史筛选的,姑且看在阿德勒是经久不衰的,勉强打开了这本书,但我没想到这本书,的确走得有一点点远,当然是我眼里的远,这个远是什么意思呢?我也说不清楚,只能说,从目的论出发,走到了建构主义吧!所谓被讨厌的勇气以及“活在当下”,我认为本质上是对建构主义的一种阐释,意义是我们自己建构的,别人有别人意义的建构,这就是人际间烦恼的根源。 全书看完,我大概只记住了作者引用的别的国家的一个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之所以能记住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把马带到水边吧!难道这样的带,本身不就是一个援助吗?这不也是在有所改变吗?强迫马张嘴和强迫马走路,在本质上又有啥区别呢?这犹如我接触过的一个家长,嘴里说着,我家孩子学得怎么样都无所谓。行动上,一定要托关系,走后门,搞进一个重点高中,孩子有些不开心的情绪,家长还要蹦跶得老高的闹着,为了TA如何如何。这学校不就是水边吗?甚至小溪流还不行,一定得是大江,似乎水更多的地方,马才能够吃饱,不知的是,水即使很少,马也够喝,甚至没有小溪,马也会找到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如果连水边都不带去,那么我作为一名咨询师能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又是在做什么?作为个体又如何与周边的人有个合适的相处模式? 当然,以上问题,在不同的内容里有着不同的说法,对于这本书也有自己的说法,那就是“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比如书中的例子,就是说父母需要与孩子分离,然后孩子需要援助时可以给予援助,孩子也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此刻我想回到我自身来,在人际间我也有所烦恼、欲望、自卑等等。在阅读的时候,我在想,我的家庭提供了什么,而现在我已经与家庭基本完成了自我分化的工作,接下来的旅途我期待自己去独自面对,那么在这个面对的时候,我会如何求助或者说我会如何解决问题呢? 在我工作中,我发现有很多人,在寻求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似乎就是马去到水边的一个过程吧!有了这个方法,问题就解决了,喝到水。这个地方呈现出来的是这个人愿意去自我改变,犹如马愿意到水边一般。但即使给了,甚至是TA自己找的方法,真的有用吗?答案很显然是没用,不然怎么会有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呢? 由此,我进一步去请教了一些其他人,有人说,是人愿意做更省事的事儿。有人说,因为那件事满足了更多的欲望。结合人际关系来说,去维系一个舒服的人际关系,首先,不容易,对方也改变不了。另外,不合适的人际,维系起来,也的确吃力。所以干嘛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要做,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好的关系是可以满足一部分欲求的。 因此,在我眼里,我能不能找到一滩水,能满足我的多个欲求,犹如那匹马一样,我要的水,不只是那个水,如果,还有点盐呢?是不是就更愿意去了?也能去得更快?我猜答案是肯定的。 最后,试着为能让马喝水,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那就是第一个要找到一滩盐水;第二,获得一张“地图”,怎么去到那里,去的过程是最省力的;第三,马到了那里,它自然就会喝了,因为这个目的本身就是它的欲望。当然,这也是我们自己人生改变的一个简易路径,我们如果吃力的程度大于了对目标的欲望,显然会坚持不下去;如果我们对欲望的目的大于了吃苦的程度,显然我们就会坚持下去。所以,人际关系也并非绝对的烦恼,如果,你对人际关系的欲求,超过了维护的吃力,我想你在人际间一定游刃有余。但是你对人际间维护吃力,其结果不能满足你的多项欲求,那又何必自寻烦恼呢?何不另辟蹊径来满足自己的欲求呢?比如现在,我写着读后感,既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又学到了知识,还自以为是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比我此时此刻去讨好某个讨厌的上司,换取TA一句:“嗯,还不错!”其满足感要多多啦!所以,得罪TA又何妨呢?我想这也就是获得被讨厌的勇气的根本啦吧! 最后的最后,就是希望我们能正视自己的欲求,用一个事儿,满足多项欲求,不是让别人把我们带到水边,而是自己走向那块属于你也只属于你的汪洋。我想,不管是过程,还是结局,那都是美妙的、也是可以不在乎某人态度和活在当下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