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第四生存者】一起读书,共同进步。
三、双重标准,楚汉两边下注。
【历史材料3:《资治通鉴》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这个故事也是无人不知:项羽将刘邦的老爹拉在阵前,扬言“不投降就把你爹煮了。”刘邦答复“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完了记得分我一碗汤。”此时项伯再次劝项羽,保住刘太公。
孤立地看这个事,似乎也没啥毛病。项羽威胁煮了刘太公,实际是因粮食不足,逼刘邦投降或与其决战。但刘邦“幸分我一杯羹!”的表态绝对不虚,刘的一生,极为理性,为了争天下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彭城战役逃跑时将儿女扔下车的故事清晰犹昨,此时绝不可能为了救爹而投降或盲目决战。同时也在告诉项羽“我爹不重要”以降低其心理预期。此时项羽真不如听项伯的,放老爷子一马,做个人情,没必要把事情做绝。事实也证明,后面项羽战败自杀,刘邦却将其余项家人保全。
但如果拿出一年前一个及其相似的事件,就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下了。
【历史材料4:《资治通鉴》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楚使项声、龙且攻九江,数月,龙且破九江军……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
刘邦、项羽都拉拢九江王英布,英布选择了刘邦,结果被项羽打垮。随后项羽派项伯到英布的地盘收容九江的残兵败将,杀光英布的妻子儿女。
同样是反楚势力,项伯对待英布的妻儿和刘邦的父亲完全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态度。对待刘太公,项伯怕留下仇恨,“做人留一线”;对待英布,怎么就“痛打落水狗”,不怕留下仇恨了?这不是明显的双标么?其实答案已经在项伯自己的话中了,即“天下事未可知”。
前204年的英布,被项羽打垮,只能自己跑到刘邦处讨生活。在那个信息不通的年代,估计项羽集团误认为英布死于乱军之中也有可能——英布对项伯已经没用了。因此,项伯不但不救英布妻小,反而执行项羽的命令斩尽杀绝。但刘邦对项伯却有用:前203年的刘邦,已经和项羽势均力敌,具备打败项羽的实力。项伯和刘邦、张良已有交情,再保住刘太公,如果未来刘邦胜利,混个一官半职完全有可能;如果将来项羽胜利,自己也不损失什么,还帮项羽赢得“仁义”的名声。项伯的操作,妥妥地两边下注。
当兵时,总有老干部告诉我:人是会变的,很多干部当上个芝麻官,就会变一副嘴脸。15年的军旅生涯告诉我,这句话是真理。项伯经过多年的磨砺,早已从愚昧的“老好人”,变成明哲保身的“老油条”了。
总结一下:
1、第一阶段鸿门宴时期的项伯:吃里扒外,公然泄密,被人洗脑而姑息养奸,强装“大尾巴狼”,但他不是坏,是真蠢。
2、第二阶段楚汉争霸时期的项伯:私心自用,两边下注,明哲保身。
讽刺的是,第一阶段,项伯为义气救友,却坏了项家大事;第二阶段,项伯为一己私利,却救了项氏族人,延续了项家香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