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研究寒门弟子上大学、金榜题名时,我都会对此感到一定的抵触。一方面是因为我曾经做过一个标题为“龙门之后”的类似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每次看到相关研究时,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所经历的微妙和细腻远远超越了这些研究所能描绘的范畴。“来时路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孤独”。
最近我读了一本描述美国寒门学生如何进入名校的故事,除了大家都熟知的底层学生进入没有归属感的校园环境后所产生的文化冲击、情感疏离以及心理困境,意外地还发现了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共鸣点。
首先,除了富有和贫穷之间常见的差异,还有一个在作者描述的美国语境下被称作“寒门幸运儿”的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那些出身贫寒但依靠奖学金或捐赠进入私立高中的学生。国内的情况可能相似,比如那些考入城市重点高中实验班/快班的农村学生。他们往往是第一次与有钱和有家庭文化背景的同学近距离、日常地接触,也是从那时开始学习如何处理与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自己以前并不知晓的一切新事物。我自己也是如此,感激当时的经历,因为它开启了我对新世界的认知。
其次,第二章讨论的是寒门学生如何在大学中与教授和行政老师相处。我们都知道,富家子弟往往会更善于与老师交流和管理关系。然而作者提到:“在双重贫困生看来,周围同学的这种策略不过就是溜须拍马,在道德上是一种堕落。在他们心中,与教授的交流应该仅限于讨论学业上的问题,任何超出狭义的学业领域的互动,在他们眼中就是拍马屁。”
看到这段内容,我不禁会心一笑,感慨人性的共通。访谈中我也发现,寒门学生进入名校后,常常对待学习和同学都有着强烈的道德感。比如骄傲于自己的苦读和独立学习,对大学校园中污浊的行为感到愤慨,并决定退出这个“游戏”,比如奖学金争夺、辅导员的跟班等等。但就像作者所说的,这种道德感反而会成为寒门学生的束缚。因为他们深信优秀卓越的品德可以换来成功,但是单单凭借学业成绩,并不足以保证大学中的稳定上升或者心想事成。
第三章则描述了美国几种旨在促进寒门学生融入校园的政策所带来的反效果。在读到这里时,我立刻回想起大学时学校大肆宣传的一项助贫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在报到的操场上单独设置一个帐篷和桌位,现场办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某一年,学校官方微信推送了校长关注贫困学生的新闻,并预留了校长与接受贷款的学生的合照。当时看到这条推文,我的内心非常复杂,想象着接受贷款的学生对这笔钱是看作祝福还是诅咒,而学生们本该自主决定是否披露自己的阶级出身,但现在他们失去了这个选择。如果他们和我一样都对自己的阶级出身非常敏感,那么接下来的四年将会是怎样的?
除此之外,学校还为那些贫困学生提供了一些助学奖学金,但申请时需要填写申请表并附上一份自述,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最重要的是,这份申请材料需要交给班长。这些本意良善的政策实际在实施时往往凸显阶级的差异和贫困学生感受到的社会壁垒,这种感受上的伤害将长期影响他们。
最后我想到了自己,用了好多年才放下对阶级出身的芥蒂,不再用那些含糊其辞的话语掩饰自己。因为经历了这样漫长的痛苦,我对社会阶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和隐微影响非常敏感,几乎在看所有问题时无法避免关注一定的阶级因素。有时候我也会想,这样的做法是否太极端了,但如果曾经受过阶级之苦,谁还能比我们更关注阶级呢?由于这个社会还不时让我感同身受富二代们的痛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