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图书和电影的权重远远大过音乐,生活中说起文艺青年,好像泛指文学和电影爱好者更多,音乐总被归于“大众流行”和“亚文化”这两级。总之国内的音乐书也相当少,因此“好”的也尤其凸显,个人最喜欢译者董楠的译笔,自然流畅,用词生活化又不低级,几乎贴近中文书写的原汁原味。这本的主角JoyDivision乐队,是后朋克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一支,中译名“快乐小分队”,听起来有点“可爱”,似乎也符合音乐尤其是朋克音乐传递的情感内核。
但JoyDivision的“快乐”不是指唱搞怪的、没心没肺的歌,相反,他们的音乐非常嘈杂、阴沉且缺乏技术(书中也均有对此的自嘲、吐槽),他们能代表的或许是一段靠无功利的心、自我表达的态度登上大舞台的旧时光,还有“穷开心”,对主流生活不感兴趣之后,自由地做各种离谱事的想象力,他们称之为幽默感。四人都不是典型好学生,零乐理基础,仅仅受到“叛逆”和打破了“乐手必须封神,好让人崇拜他们”的神话的性手枪乐队感染,买了几本乐器入门指南,借妈妈的钱买乐器,在奶奶家排练过。就这么闯入主流领域,还有对圈子文化、哄台文化的看不惯。想来上世纪70、80年代年代,他们最火时只有二十岁,经历了巨大的外部环境的涤荡、曝光,主唱离世后难免造成部分精神力的坍塌、陷入消沉,让人想起Beyond和最近的草东没有派对。
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多人口述的乐队传记,一开始觉得分不清人、很乱,越往后越觉恰到好处:能“听见”每个人有不同的声调,“看见”乐队成员在彼此眼里分别是什么样子,尤其体现个性。开头大家讲怎么开始玩音乐的,都是调侃、开玩笑的语气,能感到那种纯粹和玩世不恭;进入乐队成名后的书中途愈发严肃认真,好像不再那么快乐了,也有点像是代表了他们对媒体采访渐渐卸防的过程。其中吉他手伯纳德颇有思想深度,说出的话有一种金句、沧桑的感觉,不由感慨除了乐器分工,各自的性情也让他们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才能契合在一起创作好东西。
最核心的人物自然是主唱伊恩,居然是大家随便贴了张广告“招聘”进来的。他的故事走向甚至让这成为一本能够对摇滚乐“传奇人物”去偏见的书。成员们口中的伊恩日常是个书迷,喜欢尼采,妥妥正直的好人,也有回避争论、不懂拒绝和不擅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性格缺陷”,最令人惊讶的是他离世前亲口说想要离开乐队和国家,开一家书店。而如果打开JoyDivision演出现场,会明白他有时接近癫狂的状态不仅是“表演”,还因为他有癫痫症,几次倒下不是“行为艺术”或嗑大了,而是毫不克制导致的病情发作。后来他死于第三次自杀,大家甚至没觉得意外。
最后,很喜欢这个书名,《炽热的光及其他一切》,原话是“就像是昼与夜的区别,有过炽热的光,有过太阳,而其他的一切都是漫漫长夜里的昏暗时光。”我想很多人都习惯于为太阳的光芒狂欢一场,热度过去,光芒也很快就会被遗忘。但如果还有人在流行的都“过时”了、群众散去过后,还在挖掘和试图原原本本地记录那段过去,那就还有一些向好的希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