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关于阅读观历史演变的书。影响阅读观演变的因主要是媒介技术,因此,相关重大变革以及一些传播学观点也穿插其间。
对于阅读的态度历来有争议,但随着环境不同,占上风者亦不同。整体而言,古典时代和19世纪以来质疑更占上风,而中间的中世纪与近代早期却同对阅读抱有好感。态度一致,原因有异。
古典时代对读写质疑的对立面是对口头表达的推崇。这是因为当时书面表达还是很边缘的行为。到中世纪,书籍与宗教经典挂钩,被认为是寻求意义的神圣工具。赋予阅读“意义”价值与神圣性,是人文主义阅读的源头。因此可以说,尽管教会、教皇是文艺复兴人文作家的敌人,但奥古斯丁却不是。用阅读来服务于自省的模范读者奥古斯丁,简直是他们的“父亲”。注重解释性阅读的阿奎那也启发了理性主义阅读,有利于了读者的独立。到文艺复兴时期,阅读的人文主义性进一步丰满:追寻的“意义”由道德,延伸至激情、仪式、休闲娱乐。
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则促成了《圣经》的民族主义化与阅读能力的推广,进而开启了阅读与民主化的关系。这一关系在小册子和报刊到来之后更为紧密。保守派对此的回应是,提出“合格读者”的门槛。对于新媒介带来动荡的质疑也开始了。启蒙运动时期,对阅读进行分化评价的趋势日益清晰,严肃启蒙读物是该读的,低级文学作品与小道花边是有害的。可真正推动大众推翻旧制度的是谁呢其实当然是后者。
歌德《少年威特之烦恼》出版后,对阅读的质疑从政治领域转向道德领域。因为它的内容在当时人看来极不道德,而且它还引发了自杀风潮。这就也埋下了从健康角度质疑阅读的伏笔。人们进而认为,过度阅读、无选择性阅读,是一种成瘾,会使人失控。昔日对阅读沉醉感的表述,此时看来都像是嗑药了的表现。在医疗化的视角下,该批评的阅读不再是娱乐性阅读,而反是严肃阅读。医生们说每个社会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不适合阅读。
20世纪工业的发展,则还使阅读的功能性被极大拔高,由此,“功能性文盲”一词诞生。使阅读祛魅的不仅有医疗化的审视和功能化的期待,还有反现代主义思潮——麦克卢汉重颂口头文化就是代表(当然,作者显然忽视了伊尼斯)。与此同时,西方也陷入了阅读能力衰落的担忧。他们认为电视等新媒介的推广,导致西方青年不再阅读。但这是冷战时代受苏联放卫星的刺激,导致的臆想。事实上,图书的销量一直在上升。
所以,今天面临推特,我们真的还有担心阅读会消失么还是信任阅读的“力量”,它的生命力!把担心转到我们的阅读目的上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