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太多书写的欲望。
一本好书,往往让你无法说出大段大段的话来。
从今年开始系统看福克纳以来,这是第四本了(《我》,《八》和半本《押》),加上大学时代读过《喧》,我也算看过了他的主要作品。
对于很多作家,别人说他写得差,我丝毫不会动怒。比如知乎上有人说雨果不行,鲁迅不行,马尔克斯不行,张爱玲不行,王小波不行,福克纳不行(没见到过说托,陀和博尔赫斯的),我丝毫不以为忤,因为我是知道他们的好的。纵使有些说的比较中肯,比如马尔克斯不如福克纳卡夫卡,我心想这不是废话么,我也觉得他不如。但我心里照样热爱这个作家。
对于那些赢得一部分人极力推崇的,比如波拉尼奥,品钦,昆德拉,杜拉斯,残雪,德里罗(可能还要加上库切,石黑和帕穆克)等晚近的后现代作家,我却陷入一种矛盾中。他们的作品,要么我读不下去(品,残,杜,德),要么读了,没有觉得他们在哪些地方可以全面超过前人(托,陀,乔,卡,马,福,博),所以我实在不知道发表这些言论的人,是故意这样说,还是读了前人的作品依然做出这样的结论。
我总是感到困惑。看不出好来。
当然,不是我所有读过的人,我都完完全全觉得出好来。而福克纳就是其中一位。我没有看到太多的解读文章,也没有画过约克纳帕塔法的世系表,我对福克纳的欣赏,基本上只停留在他的书写风格和人物刻画上。这篇书评,也基于此。
书写风格中,最令人惊异的,反而不是意识流——或者说乔伊斯式的意识流——而是长句。福克纳的长句,既是炫技,然而又不让你感到炫技。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过了一会儿,看看某一句旁边有脚注,才明白看了六七页竟然都没有分段。如此自然的描述、解释似乎具有天生的力量让你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即使后来困倦了,你也不会烦闷苦恼而是带着甜甜的梦睡去。这是福克纳的魅力。
而这和书中人物的描写分不开的。书中的人物,固执中散发着一种憨直的情绪——特别是对黑人大妈们的描写——使得人物待有一种残忍的、唯美的却又戏谑的喜感,我无法准确描述这种情感,但只要你读完他的这几部小说,你就能抓到我刚才说的表象。他们似乎都不肯好好活着,都在为着无谓的血统、梦想、原罪、传统、正义、苦难而坚持、隐忍,这种超脱现代人日常的,具有意义感的行为,是我们缺少的甚至是向往的——当然我们明白在那个时代生活完全不是伊甸园——所以福克纳的小说人物是梵高式的憨直,他的技法也是梵高式的憨直——这种又玲珑剔透又憨直的描写,赋予了他的小说一种扎根于土地的、具有古老契约和使命的寓言感,就好像梵高的麦田、向日葵,它们的生机浓烈在毁灭之前然而它们又是古老的象征。福克纳写的是现实,但他无意描述现实——这种白人、黑人之间的纠葛,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显然就算在1930年也是一种慢慢落后而会被现代化的奇观掩盖的真实——而是关照这种现实和神话、传说、圣谕、寓言象征的关系——大卫王和逆子押沙龙,耶稣和木匠和受苦,长途寻亲和出埃及记甚至奥德修斯,印第安,熊和人——于是他的作品即使放在现在来看,经过漫长的娓娓道来的叙述显示到最后从容不迫的倔强坚忍顽固疯狂是那样的打动人于是这些人物慢慢像雨水长年累月渗入木头屋子给它带来霉味一样侵染了你的心里使得你在某个午后困倦之时觉得似曾相识一番思索后你明白啊这就是福克纳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