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提出了一个感官感觉(现象经验)和外在对象知觉相互独立的认知模型。用令人称奇的盲视案例证明之,并从生物演化角度给出了一种可理解的发生模式。感官感觉是可类比于表情行为的神经事件。它们共同起源于生物体对外界的应激性身体反应。因为感官感觉的神经信号“短路”而不再传递到身体表面,最终私化为个人体验。这种发展起来的主观体验因具有进化优势而得以保存。上述模型不仅解释了已取得广泛共识的知觉并不奠基于感觉的经验观察结论,解答了心物等式“心灵=大脑”得以成立的量纲统一问题。也对为什么是感觉而不是知觉更容易受药物、病症的“下行性影响”具有解释力。
2. 缺乏视觉质感(视觉直观充盈)的盲视主体报告“知觉到的物体与己无关”,映证了扎哈维辩护的“最小自我意识”理论。即不是也不是作为先验统觉的自我意识、“我思”。形式地、作为副词修饰性地、非内容式地伴随着前反思的体验,意识活动最原初的自我极被包含在诸如对“红性”的体验中。
3. 作者引证他者意识和移情同感理论关涉的镜像神经元理论,实际上求助于比较粗糙的模拟投射理论。舍勒、胡塞尔、古尔维奇等经典现象学家已经提出了充分批评。
4. 没看懂的最后一章:关于从感官感觉成为意识额外所需的那个X——时间深度。作者引述了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但是似乎没有接受具有动态延展性的“活的当下”模型,转而提出感官感觉的静态“时间厚化”假说。厚化如何发生?厚化如何导致感官感觉具有时间深度?
5. 2023053107705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