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算是周大佬目前“半程”的自传。以前对周大佬的印象就是“流氓软件开创者”、“好战红衣大炮”。周大佬在书里结合自己的职业历程做了充分的解释说明:--插件模式是“我”发明的,但真的有很多创新点。确实有点不尊重用户,“我”已经承认并公开道歉。至于后来互联网里各种升级改造瞒天过海的奇招损招频出,流氓软件肆意横行,不是“我”的发明,“我”也没参与。大家都把账记在“我”头上,给“我”各种刺耳的称号。“我”很委屈很难过。不过,既然都说潘多拉盒子是“我”打开的,那“我”就亲手合上它。“我”研发一款新产品专门消灭流氓软件--360安全卫士、360免费杀毒、360浏览器出来了。--你们对“我”的印象是“楞头青”“好战”,听说过关于“我”口吐莲花、波澜壮阔的“战争史”。都是他们主动发起的,“我”是被动“应战”。方正和雅虎只会在“成绩单”上睡大觉,不懂“我”的思维和创新。3Q大战是腾讯先不“兼容”。他们习惯抄袭,抢先注册专利,利用平台和“默认勾选”推广安装。“我”只是害怕、想自保,才发明360QQ保镖。--“我”从小调皮,调皮代表对世界好奇。“我”做的“坏事”,只是互联网发展中法规边界不明确时的创新。腾讯也干过,“我”跟法官都这么说。现在,“我”越来越平和,离“颠覆者”的形象越来越远。“我”不是“红衣大炮”了,是“红衣大叔”。所以,把“我”的故事说出来,希望给你们一点点“启发与思考”。属实是个狡黠到有点可爱的机灵鬼。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是这种级别的人物。“解释说明”过程中的展示与思考,已然足够普通人去品读领会:确立目标。尽早想清楚自己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想要有什么的收获。否则,多年下来,会发现自己成了无头苍蝇,疲于奔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积累。保持好奇。好奇心天生都有。年龄增长,好奇心易被“成熟稳重”取代。遇事习惯先入为主“我见过,不怎么样,肯定不行”,再言之凿凿“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然而,认知决定成长方向和速度,而好奇心是认知的基础,是探索世界的原动力。所以,保持好奇,好奇才能开放。不要被生活阅历束缚,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编织心理茧房。少吃盐健康,少走桥安全。持续学习。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和内驱力。高瞻远瞩不是天生的,见识是学习中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说:一个领域想出众,要通过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且这些练习不是在舒适区里进行,而是在容易犯错的地方进行精深练习。工作前的学习显然不够。不能因为工作了不考试了就不学习。学习要读书,且读各样的书。艾萨克森说:具有强烈个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学的天赋后所产生的创造力,才是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学习不能只读书。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结合现实碰壁、知晓,修正。同时,学习中浮现的某些念头、看到的系列景象、遇到的各色人群,可能会发出某些“信号”--我想成为像那样的人。保持专注。见的多了,难免因自以为见多识广而不够专注。《创业维艰》说,“专心致志的能力”与“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一样重要。专注要脚踏实地。就算是边角料的事情,也要认真去做。深入简单事情的底层,可能会发现一个更复杂更精彩的世界。所以,所有不经意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专注也不等于偏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凡事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解,最终可能也会错过机会。专注也要关注趋势。趋势一旦爆发,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因此而被毁灭或被边缘化。另类创业。创业需要眼光而非模仿。一个事情别人做了很久,很成熟,没有破绽,用同样的方法再去做,肯定没有机会。创业需要勇气,去决策以左右公司的命运,协调人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和心理,面对包含在变革之中的丑陋现象。眼光和勇气缺一时,就只能另类创业。即把创业当成一种精神,而非开公司当CEO,找好一个团队,做好参谋或执行。理解产品。产品最终要推向洪水猛兽般的市场,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实验室中。所以,产品研发,要以用户的本质需求为出发点,以用户体验为重,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研发产品的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无限放大,把自己的需求误认为是所有人的需求,以至忘记用户。产品要化繁为简,以简单好用为美。不同需求存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满足核心需求能,其他的可以略,而不能“整合”的太过复杂以至让人望而却步。毕竟,有了用户,才有条件讨论其他。以上。真知灼见。至于核心三要素:不装,知之为知之吧;不端--贴近市场和用户吧,有点二--保持好奇吧。再次发现的关联点:几年前看《产品方法论》,关于俞军的滴滴产品历程。周大佬在本书中说:俞军是他从上海挖来的员工,对搜索有热情,对技术有天分。苦于他当时忙着和CNNIC打仗,注意力分不到搜索上。后来就推荐俞军去了新浪。俞军之后看到新浪也不是真心做搜索,去了百度,成了百度的产品灵魂人物之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