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四书之首,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自宋以后被视为儒学的入门读物,并成为历代科学考试的标准科目,采用的是朱熹、二程改编、注解而成的《大学》版本。
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著《原本大学微言》,还原于西汉戴圣所传曾子《大学》的原经,对其微言大意重新加以阐发、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他还自谦地说,书名之中的“微”字,也取自己位低言轻之意。
同时,南师认为《大学》原文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故,在书中,他对朱熹的改编版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自己的洞见。
南师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国学底蕴深厚。随后,他从军、讲学、经商、游历、考察,学以致用,对国学的精髓体悟深刻,并一生都奔波在弘扬、传承和复兴中华文化的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使得南师讲解《大学》不同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法,而是采用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并辅以佛、道两家的精义,进行阐发,引人思辨。中国文脉本就是“儒、释、道”不分家,在南师的讲解方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开篇,南师就点出《大学》的思想是源自《易经》。并对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字眼“道、德、天、大人”等作说明,使我们先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念。其次,对《大学》中的“四纲”“七证”“八目”进行讲解。最后,以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西方文化与中国对比为结尾,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说明中国文化永远是开放心胸,希望“礼运大同”,以达到和平共存、互相繁荣的世界。
南师说,“明明德”就是让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心不明则不能见“道”。如要达此境界,需从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层次去修炼。让自己成为一位“大人”——“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必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的人。随后,自立立人(八目)。先自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此属于内明之学。后立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属于外用之学。这就是《大学》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修身齐家中,人们往往缺乏自知之明,经常被五个心理问题带偏(“亲爱”“贱恶”“畏敬”“哀矜”“傲惰”),从而误人、误事、误国。我们需时常自省。
南师还运用了《战国策》《左传》中的历史故事,对这五个心理偏差进行生动的讲解,能让人快速了然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修炼好自我的心性,从而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去造福社会,发扬和传承好中国文化,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就是当今的“大学之道”。
《大学》是一本智慧之书,南师是一位智慧之人,两者碰撞,散发出更多的智慧之智。传统文化绽放得更加熠熠生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