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近代所谓散文则是对应西方的随笔(Essay)。古今散文相通之处,则是其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记录了真实经历或思考。在我看来,就是以寻常语言凝练地描摹人生与人心之作。
先秦诸子、唐宋大家、明清雅士,乃至白话文运动以来的近现代作家,古今文章妙手甚多,佳作不知几许。杨昊鸥先生的《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借鉴《二十四诗品》,将中国古今散文梳理为古质、劲健、萧散、醇厚、锐利等24种格调,以之涵摄中国散文的传统与气质,并分别加以述评。
书中24篇赏析文章,从文章选择看,先秦4篇、汉魏5篇、唐宋4篇、明清3篇、现代4篇、当代4篇。每篇先概述其时代和写作背景,继而翻译讲解,分析其笔法,加以点评,并介绍其传承影响,进而引申开来,提炼出蕴含在其中的格调。
对象虽是名篇,但书中讲解并不刻意追求高雅,有时还会联系当下。如在解读《庄子•大宗师》结尾“霖雨十日”的故事时,认为庄子借寓言人物之口唱出了内心真实的困顿,它象征了有局限的人类面对永恒时空的囚禁注定无法突破。接着书中举了电影《守望者》中小丑的故事,作者写道:“在我眼中,庄子就是这个小丑。”这让我们看到了经典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碰撞,不仅生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人的境况。
其中一些赏析更多着眼文章写作技法本身。如对归有光《先妣事略》的赏析,讲述了古代散文由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归有光的谱系,并辨析了归有光得《史记》神髓这一说法,指出其将《史记》专注于叙事的写法从史学领域引入日常散文写作,影响了许多现当代文学界,并将其启发总结为三点:
1.高度重视叙事。
2.语言简淡、质朴。
3.写作内容与自己的生命紧密相连。
再如对桐城派古文的赏析,对比了戴明世《左忠毅公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和明史中《左光斗传》三个文本对左光斗事迹的描写,以此展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观念和技法,并分析其利弊,评价其与远祧的《史记》文风的区别。
这些赏析类似写作课,提炼了名家行文的技法,足可取法借鉴,以此提升散文写作水平。
不过,大体而言,书中解读往往不限于行文本身,而是兼及背后的世相与文化。譬如《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作者将其风格提炼为“辞达”,这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即其行文风格言约义丰、平实厚重,但后面的文字更多是对《论语》蕴含的儒学精神的解读,并以践行“学而时习之”为儒学真精神,含蓄地批评了当代一些对儒家精神的庸俗化解读。再如《世说新语》中所引几篇,冠以“自重”,但这与其说是讲《世说新语》的格调,不如说是强调汉魏士人自重身份的贵族气质和这个时代尚文的风气。
其中一些解读别开生面,勾连古今,可谓精当。举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书中对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文的赏析,认为其在结构上有意模仿了文天祥的《正气歌》,并盛赞其最可贵之处在于表达了一种超越传统英雄的划时代精神,并由此生发出对书斋审美的反思和批评,指出“书斋之外,广阔无边的社会人生才是文学真正的家园。古往今来一些珍稀的文学作品绝非池中之物,它们的宝贵价值远远超出饤饾琐屑的修辞技巧,或者故作深沉的无病玄想,它们剖肝沥胆,浩气四塞,光焰万丈”。这就使文学鉴赏的趣味超越了纯文学的范畴,由个人的感受上升到民族的精神,其情感之强烈真挚又非局限于个人体验可比。据此,作者提炼出了“赤诚”这一格调。
24篇佳作,24种格调。涵泳其间,这些文字是文学的书写,也是生活的写照,其中有愁苦,也有豁达;有刚劲,也有安适;有人生,也有家国。以点带面,这些文章大体也反映了中国人自古至今的文化气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