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鞅变法开始,中国历史上所有涉及变法核心人物的事情都备受争议。因为,社会变革从未易事,改朝换代是最大的社会变革,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因此,要在不改朝换代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必须付出难以估量的努力和心血,面对的阻力也是非同寻常的。
在古代中国,即使在相对平静的年代推行社会变革的人,即使他们的革新思想和举措使国家富强、民众强大,他们本人也会受到诋毁。像商鞅、吴起、桑弘羊以及本书主角王安石一样。在毕宝魁的《大宋宰相王安石》一书中,我们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了王安石的一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当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时,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出怎样的艰难抉择。每一步都沉重得像山一样。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高峰之一。那些后世评价为“唐宋八大家”的六位宋代人物与他同代。在文化繁荣的背后,国家非常重视士大夫阶层,但却忽视了广大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王安石的少年经历以及他初入官场时多年的地方经历使他更了解贫苦百姓的生活现状。这更加深刻地让他了解北宋积贫积弱的诸多症结所在,为他日后的变法思想基础和解决方案的试验打下了基础。
本书对王安石早年的事业经历的描述表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以他的才智,本来可以回京任职,上级也多次表示要调他回去。但他因为现实原因不愿意。所谓的现实原因是,靠他目前的收入,在京城养活一大家子很困难。京城的生活费用非常高,除了老婆和孩子,他还要养活祖母、弟弟和妹妹。因此只能去地方上,虽然收入高一些,但消费低一些。在长安,生活不易。这反映了王安石廉洁的品质,否则在京城里的高级官员和权力中心里总会有办法赚外快,怎么可能养不了家呢?正是因为王安石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品性,一直支撑着他的官场生涯。直到遇到与他一样希望国家更加富强的宋神宗之后,王安石的才华才得以发扬光大,才有机会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否则,按照他的品性,他只能在官场中黯然失色,永远没有变革的机会。
历史循环往复,无论是变革还是保守,都没有对错之分。唯一值得关注的是,在带领前进的君子中,有没有人真正为苍生社稷着想,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和名利。王安石的变革与司马光的保守,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幸的是,有些人将他们当做争权夺利的工具。毕竟,真正能够登上巅峰的君子终究是少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